倒马关,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位于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处的倒马关村,自古以来便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它见证了无数的历史风云,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被誉为“中原雄关”。
倒马关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最初称为鸿之塞,汉代时更名为常山关,北魏时期则称为铁关或鸿山关。明代以后,倒马关之名逐渐普及,并成为人们口中的长城重要关口之一。其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山路险峻,战马至此经常摔倒,故而得名。
倒马关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北连飞狐,南拥镇阳,控扼华夷,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屏障。关城依山傍水,三面环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倒马关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无数英勇的将士曾在此浴血奋战,保卫家园。
现存的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年),后又于成化元年(公元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关城周长约2.5公里,城墙底宽6米,顶宽4米,高约10米,由条石和自然石加青砖筑成。关城设计独特,依峭壁、傍深涧,一半在沟谷,一半在山上,整个关城与地势完美结合,体现了古人深邃的谋略和严谨的设防。
#图文夏日征集令#倒马关城分为上下两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后改名上城口;下城即今倒马关城。关城设有东、西、北三个城门,东门称“居仁”,西门称“由羲”,北门称“宣威”。每个城门上都建有城楼,外以沟壕环绕,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南面依山,北临唐河,城垣上列敌楼台7座,这些敌楼台既是观察敌情的哨所,也是战时射击的阵地。如今,倒马关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长城的雄伟壮观,感受到古代军事文化的厚重底蕴。同时,倒马关周边的自然风光也十分秀美,山峦叠嶂、溪水潺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坚韧精神,也将继续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