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见钟情
偶遇来得太晚,一朝相见,便魂牵梦系。故国遗物穿越多年,映入我的眼帘。
年的秋假,我一个唐县人只身从保定来到省会石家庄与大学同窗小聚。兄弟们把酒言欢之后,因为大家平时都喜欢聊文史知识,这次借地利之便一同顺路来到省博,了解下燕赵大地的历史。
在“战国雄风”展厅,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物令人赞叹不已。得知中山国居然是战国第八雄,让人有点兴奋。在旁听了讲解员对中山三器的讲解之后,紧邻一侧的兽首、凤头、方壶等造型奇特的器物进入了我的视线。低头仔细一看,一丝丝惊喜顿时丛生:出土于唐县北城子村。
思绪一下子回到童年。小时候都传言某某家打井挖出了铜马车,难道老家这一带真有这么回事不成?然而,令我遗憾的是,家乡人民在这50年内并没有任何人说起过中山国的只言片语。包括街头晒太阳的老爷爷,一头银发,白眉如雪,白须飘然,那个最爱讲故事的老先生,祖辈父辈,学校的老师、村里的干部,没有任何人讲过有关中山国的故事和传说。就连一直躺在村东学校里的大石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这些学生在碑身上玩耍嬉闹,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来历隐藏了什么故事。这的确是一种悲哀。
到底北城子经过哪些历史?
村北的一段土城,到底是谁建的?有人在村名碑阴,隐约看到好像是叫过慕容城。记得上世纪7、80年代以前的生产队取土将村北东南的城墙挖掉,曾经挖出大量的箭头物件流入民间。记得小时候田野里大量的瓦片陶器碎片扔在水沟地头。
作为在南城村长大的后生。虽然离乡多年,家乡的田地山川柿树枣林老屋宅院一直牵挂在心头。历史风物印在心头,生根积淀,却一直没有找到蛛丝马迹。
这次省博之行给了我一片光明。
一旦情有独钟,便爱到永远。我就暗自里下定决心,开始了我的寻根追梦之旅。中山国的根在哪里?他的来龙去脉,他的兴衰荣辱究竟是怎样的一段过往?
二、寻根中山城
寻寻觅觅,进入中山旧梦。
网络、书籍、论文、专家、志同道合的朋友、文史爱好者、历史老师、社会组织、中山故地……各种带有中山国元素的线索,在我的脑海里翻滚。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给了我们探索未来、寻找过去的可能。
年10月北城子大队生产小队在村西北断崖烧砖取土,忙得热火朝天。村民一声尖叫,挖出一处古墓,大家却都不认识这些青铜器皿是什么宝贝。大队干部招呼治保专员一起取出运到大队落锁派人看护。过了几天又发现一处古墓,还发现殉马坑,大队干部商量还是向上级汇报吧。曾代表河北考古界参加满城汉墓出土考证、编写发掘报告的省文物专家郑绍宗三次来到此地考察研究。并亲自撰写报告确认这批文物为春秋晚期战国初期鲜虞部落的器物。这些文物都被运到了石家庄河北省文物保护研究所。村民们对这批文物的下落就不再追问了。也没有人再追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了。
后来查阅图书才了解到,在钓鱼台、西下素、南伏城、东同龙等村落也陆续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绝大部分具有明显的鲜虞时代特征,虎型金片饰、金盘丝、络绳纹铜壶、归父敦等一批重要的文物。
年近古稀的原河北大学副校长贾泉河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