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钱王射潮传说考略

专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浙江新闻客户端钱汉东农历八月十八是潮神的生日,这一天钱塘江潮头最高,水势更是排山倒海,每年前来观赏这天下奇观者成千上万,江南民间留下的“钱王射潮”之传说,家喻户晓,流传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它折射出先民人定胜天的人文理想。我曾几度在海宁和杭州领略过钱塘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不已。曾经的钱塘江潮水冲垮堤岸,严重影响杭州城市的发展。据史料记载: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附近,隋末唐初还是一片沼泽地,农民开垦的田地常遭水患,加上政局动荡,民不聊生,杭州户籍仅户,在五代吴越国国王钱镠的治理下,修塘筑堤,发展农商,人口激增至10万余户、50余万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认为“北宋时杭州有‘东南第一州’之誉,绝非过当”。一、“钱王射潮”传说起始从现代科学来看,钱江大潮是因为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加上钱塘江入海口喇叭状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天下第一潮”。但在钱王时代,人们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目睹江潮之患,钱王立志根除之,下决心要大力兴修水利。年,钱镠上书后梁朝廷指出:“目击平原沃野,尽成江水汪洋,虽值干戈扰攘之后,即兴筑塘修堤之举。”在杭州,他主持修建捍海石塘,调集数十万军民,在钱江北岸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大会战,从六和塔一直到艮山门,筑起了一道长达丈的捍海石塘。同时他还派人疏浚了西湖、太湖、鉴湖、南湖和东钱湖等。在海盐境内,高筑海塘,建造堰闸,疏浚河道。每次浩浩荡荡地开工,辛辛苦苦地修筑,眼看大功告成,但在汹涌澎湃的大潮面前,不堪一击,无功而返。大臣劝钱王放弃修筑,钱王问何故,答曰:潮神作乱,修好就冲毁。钱王听之非常生气,遂在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日,令万名弓弩手候在江边。当潮水万马奔腾般涌来时,钱王带头张弓搭箭,直追到六和塔附近,周边百姓也纷纷前来助威,在万箭齐发、万民齐呼的强大威力下,原本气壮山河的潮水竟然后退了,消失了。尔后,钱王为镇压潮神而建起了六和塔。在钱镠怒射钱塘潮之后,海堤终于建成。因镇潮有功,六和塔得到朝廷表彰受赐田产。钱王造福百姓,福泽千年。民众为纪念钱镠王射潮的功德,把江边的海堤,称为“钱王堤”,把钱塘江海塘称为“钱塘”,民众还尊称他为“海龙王”。海盐吴王庙,始建于宋崇宁年间,里面供奉着吴越国王钱鏐。钱镠清除了钱塘江的潮侵之患,在民间留下了“钱王射潮”的美丽传说,表达了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意志和精神。这传说在《钱唐县志》《十国春秋·武肃王世家下》《宋史·河渠志》等都有记载,如今,我们来到钱塘江畔杭州滨江公园和西湖钱王祠前,都能看到高高矗立着的巨型雕塑。不管“钱王射潮”结果如何,但民众始终没有忘记钱王治理水患的功绩。二、“钱王射潮”传说始于宋“钱王射潮”,经过千百年来民间艺人的创作、文人雅士的修饰,越来越富有传奇韵味、浪漫色彩,也许,当人类面对重大的灾难时,“钱王射潮”或许能给人们一点想象,一丝宽慰,一种力量。“钱王射潮”的传说,最早见于北宋,据北宋《吴越备史》记载:“(后梁开平四年)八月始筑捍海塘,王因江涛冲激,命强弩以射涛头,遂定其基。复建候潮、通江等城门。”注云:“初定其基,而江涛昼夜冲激,沙岸板筑不能就。王命强弩五百以射涛头,又亲筑胥山祠,仍为题诗一章,函钥置于海门,其略曰:‘为报龙神并水府,钱塘借取筑钱城。’既而潮头遂趋西陵,王乃命运巨石,盛以竹笼,植巨材捍之。城基始定。其重濠累堑,通衢广陌,亦由是而成焉。”“胥山祠”即祭祀春秋时期吴国重臣伍子胥的庙宇。唐元和十年(),杭州刺史卢元辅撰《胥山祠铭》,肯定了伍子胥作为地方保护神的地位。据《吴越备史》引佚名氏《封胥山祠》记载:唐乾宁三年(),钱镠在抵御董昌的进攻时,曾以“沙路之患未弭,乃祭江海而祷胥山祠。一夕惊涛,沙路悉毁,江堧一隅无所患矣”。钱镠早年曾借助伍子胥的“神力”,来消除在江海上遇到的困境。《宋史·河渠志》在论述浙江(今钱塘江)海塘的筑造时,基本沿用了前者的记载。苏轼做过杭州太守,撰《表忠观碑》云:“强弩射潮,江海为东”。这说明北宋时这则传说在杭州已得到了官方的肯定。但是此传说在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可见北宋早期此传说还未获得中原知识精英的认可。一直到了南宋,此传说不仅见于官修的地方志,也散见于各种笔记中,这也许与杭州地位提升、文化实力增强有关。朱熹曾评论道:“临安铁箭,只是钱王将此摇动人心,使神之。”换言之,钱镠射潮是一种政治宣传行为,目的在于使自身的统治神圣化。朱熹这一见识非同凡响,钱镠作为吴越王国的开创者,用“摇动人心”凝聚人心、维护统治亦无可厚非。“钱王射潮”传说到元明时期又增加了更多细节,进入清代后,内容更为完美并趋于定型。清嘉庆年间,出现了汇编性质的《捍海塘志》。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发展,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事物,人们喜欢在似幻似真的传说中得以满足。其实,用射箭方式战胜潮水,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比如《水经注》载晋代贰师将军索劢在楼兰屯田射水,后世还流传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岭南射潮的故事。古人企图借神力镇压海潮的做法在宋代也有记载,如两宋之际方勺的《泊宅编》云:“政和丙申岁,杭州汤村海溢,坏居民田庐凡数十里,朝廷降铁符十道以镇之。”《吴越备史》记载了钱王射潮的故事,说钱镠借助的是道教的力量;到了南宋初年,又增添了佛教的内容,这与那时两浙地区佛教道教盛行有关。三.捍海塘遗址的发现宋代以降,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步向江南迁移,两浙税赋支撑着国家的命脉。朝廷对江南的海塘进行大规模兴修,一直到清代最终完成。清乾隆朝的《两浙海塘通志》《海塘录》就是对东南沿海海塘修筑史的总结。虽说唐代以前浙江也有海塘建设,但那时是零星进行的。钱镠开风气之先,大规模筑造捍海石塘,加之钱王的名望和功绩,故为后世所铭记。近四十年考古发掘证明,钱王治水修海塘是确实存在的,并非杜撰。年,五代时期捍海石塘遗址被发现并发掘,其地点位于杭州市江城路。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表的《五代钱氏捍海塘发掘简报》中写道:“五代钱氏捍海塘遗迹暴露于距地表约3米深处,其上叠压六个地层”,“揭去上面六层堆积,就暴露了钱氏捍海塘”;“捍海塘是用石头、竹木和细沙土等材料筑成的。海塘基础宽25.25米、面部宽8.75米、残高5.05米。钱氏捍海塘属‘竹笼石塘’结构,它有扎实稳固的基础,有立于水际的巨大‘滉柱’和建筑讲究的塘面保护层”。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捍海塘遗址迎水面、顶面、背水面进行考古发掘,相关成果发表在年2月13日的《中国文物报》上。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对钱塘江的治理就没有杭州城。因潮水冲击的缘故,当时钱塘江两岸堤坝非常难修。钱镠有首《筑塘》诗,抒发了心中的忧虑和期盼:“天分浙水应东溟,日夜波涛不暂停。千尺巨堤冲欲裂,万人力御势须平。吴都地窄兵师广,罗刹名高海众狞。为报龙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作钱城。”开平四年(公元年),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候潮门外和通江门外,用“石囤木桩法”构筑海塘。这种方法是编竹为笼,将石块装在竹笼内,码于海滨,堆成海塘,再在塘前塘后打上粗大的木桩加固,还在上面铺上大石。这种新塘,不像土塘那样经不起潮水冲刷,比较坚固,防潮汐的性能较好。《中国科学技术史》认为“竹笼法”是“按照灌县的做法”,即李冰修都江堰的方法,用竹笼巨石巩固江堰。显然,钱镠筑杭州海塘借鉴于此。其实竹笼法早在西汉已用于修建黄河堤坝。《吴越备史》记录了修筑捍海石塘的三个步骤:运来巨石;用竹笼将巨石固定住;在石塘前植入大型树干,作为防护。沈括《梦溪笔谈》对北宋时期的捍海塘有所叙述:“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宝元、康定年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害。”钱王修筑的捍海石塘,缓解了海潮入侵对杭州的威胁,保障了农业、商业等的发展。清雍正三年()六月,钱镠因为修建海塘的功德,被清廷册封为诚应武肃王,成为朝廷认定的海神而受到祭祀。“钱王射潮”的传说告诉我们,两浙民众曾向大自然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水会战,它反映了民众敢于挑战海神以及建设美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今天我们需要从更广、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流传千年的“钱王射潮”的传说,“钱王射潮”修筑捍海石塘的善举,决心和毅力,将成为激励后人勇于挑战各种自然灾害并赢得胜利的信念与动力。(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田野考古学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1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