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长留国际功德永垂中华记白求恩柯棣

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30408/4153369.html

文/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汪洋图/通讯员陈玉恩

4月9日,坐落在保定市唐县钟鸣山下的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桧柏挺立,柳绿花红,春意盎然。迎门高大的牌楼上镌刻着“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几个鎏金大字格外醒目,令人肃然起敬。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白求恩和柯棣华两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都曾工作、战斗并长眠在唐县这片热土。

白求恩在孙家庄小庙为伤员做手术的场景

不远万里率队援华

年1月,白求恩率加美援华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年6月,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担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他深入敌后,奔走于长城内外、唐河两岸。他抵近火线,冒着枪林弹雨,救治伤员。

在晋察冀抗日前线救治伤员的实践中,白求恩深深感到仅靠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要为八路军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

年6月底,白求恩从冀中前线完成救治伤员的任务,回到唐县。因脚部感染,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和家庄休养了一段儿时间。有一次,聂荣臻司令员会见白求恩。在谈话中,白求恩重申了培训医护人员的重要性。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决心把培养和教育八路军的医生、护士作为加美援华医疗队的首要任务,他建议创办卫生学校。军区首长批准了他的计划,并于7月中旬开始从各分区抽调人员,筹建卫生学校。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在此期间,白求恩不顾病痛为即将成立的卫生学校编写教材。经过半个月的紧张编写,一本译后长达14万字,附有幅插图的《医院的组织和技术》一书编写完成。

聂荣臻司令员亲自为该书作序,称赞‘它是白求恩大夫一生最后心血的结晶,是白求恩大夫给予每个卫生工作者和指战员、伤员的最后不可再得的高贵礼物’。

年9月18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在唐县牛眼沟村正式成立。这所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的唯一一所正规的医学院校。

白求恩大夫来到中国,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战斗在敌后最前沿,并数次穿越日军封锁线,率领医疗队西战东征,奋力救治伤病员;医院管理理念,医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医院的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他因陋就简,发明和革新了实用的医疗器械,非常适合战地救护;他带来了战地输血技术,并带头献血,组织了“群众志愿输血队”,从而挽救了许多八路军伤病员的生命;他倡议并参与创建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白求恩逝世后被命名为白求恩学校),为八路军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将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实践相结合,创造了战地救护治愈率最高的记录;他视根据地群众为亲人,满腔热情地为边区老百姓疗伤治病。

白求恩纪念馆序厅

因救治伤员感染中毒,白求恩于年11月12日在唐县黄石口村逝世。年12月21日,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文章《纪念白求恩》,从而使他的名字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成为人们敬仰的典范和学习的楷模。毛泽东高度赞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并号召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学习他,从而孕育了伟大的白求恩精神。

“第二个白求恩”

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柯棣华响应印度国民大会的号召,放弃报考英国皇家医学院的机会,志愿报名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远涉重洋,来华援助抗战。

年9月,柯棣华抵达中国,先在武汉、重庆等国统区工作。年1月16日,就在医疗队获得批准,准备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华不幸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和其他几位医生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强忍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

年8月,白求恩在和家庄冒着酷暑编写教材

年6月,柯棣华来到晋察冀边区,任白求恩学校外科教员医院第一任院长,在晋察冀留下了数不清的动人故事,被边区军民誉为“第二个白求恩”。

他忘我地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之中,始终和边区军民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他积极参加战地救护,致力于八路军的医疗工作,对伤员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他和当地人民亲如一家,为老百姓疗伤治病,从不收取报酬,人们亲切地称他“老柯”;他关心政治,注重学习,踊跃参加党的整风运动,并在年7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纪念堂

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终因癫痫病反复发作,抢救无效,于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在唐县葛公村逝世,年仅32岁。

柯棣华是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柯棣华曾说过:“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学校也以白求恩的光荣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像他一样,献身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

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白求恩纪念馆

唐县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年,晋察冀边区军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唐县军城南关为白求恩修建了陵墓。年,在唐县城建立白求恩纪念馆。年,在县城以北钟鸣山下重建新馆。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年被中央十四部委公布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纪念馆主体建筑为两馆一堂,正中是八角形结构的纪念堂,西侧是白求恩纪念馆,东侧为柯棣华纪念馆。现有《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国际主义的楷模》两个基本陈列,共有珍贵历史图片余幅,实物余件。有白求恩当年用过的手术器械、消毒锅、油灯,有柯棣华当年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和生活用品等,这些文物和展品,完整地记述了两位国际主义战士光辉的生命轨迹,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激励着人们的斗志。

在一幅白求恩赤背写作的照片前,讲解员甄东平正在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这段故事:“年8月,适逢盛夏,阴雨连绵,天气潮湿,室内闷热。白求恩让勤务员何自新把桌子搬到屋外,光着臂膀,用英文打字机编写教材。”

柯棣华纪念馆

一位日本游客参观后,向白求恩纪念馆三鞠躬。他说:“中国共产党真伟大,一个外国人死后,还给他建立了这么好的纪念馆。”

据统计,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建馆以来,数以千计万计的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参观学习,接待游客已达余万人次。小学生入队、青年人入团、新党员宣誓、医护人员入职、党史教育,都来这里举行庄严的仪式。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从这点来看,共产党人的宗旨和白求恩精神高度契合、相辅相成。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白求恩精神仍然具有永恒的价值。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远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