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捻军出现早,分布广,为何却极早覆灭

西安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1226/4317332.html

捻军(年——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军起义从年至年,长达十五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年春至年3月为前期捻军,此后为后期捻军。

河南捻军的单独行动主要出现在捻军运动的早期,每次参加起义的人数比较少,规模比较小,主要是单个地区的行动,但已经足以给清政府造成严重的威胁,史载:“河南捻军猖獗,来去无常”,以致河南巡抚吴昌寿感叹道:“贼之祸,豫受之;豫之祸,天下受之,此大局之难也。”

尽管从很多方面做好了剿捻的准备,清政府也已经无法扭转自身内部多年积淀的痼疾,即使面对组织松散、简单武装起来的农民起义竟也显得十分软弱无力,致使河南捻军在起义初期取得了角子山起义等重要战役的胜利。

角子山起义发起于南阳的角子山。据《陕县志》记载,“贼多南阳人,自名其党曰捻子,以角子山为巢穴”。咸丰元年(年)时,南阳捻党乔建德就曾聚众两千余人,在南阳、泌阳附近角子山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年7月河南浴州、泌阳、确山、遂平、西平、舞阳等县交界地区的角子山,发生抗清起义,其领袖人物有李太春、萧况、陈太安、管绍堂、王三辫子等,他们自动‘结捻’,进行包送私盐,打家劫舍活动。”这就是“角子山起义”。

至咸丰七年(年)10月,南阳角子山起义军在李太春、萧况、陈太安、管绍堂、王二党等五大旗的领导下,发展到万人以上,活动于南阳、泌阳等十余州县境内,并西出嵩县、卢氏,吸收卢氏栾川山中银矿矿工参军,又一度攻入陕西商南县城,杀死清知县施作霖等。陕西巡抚曾旺颜被迫出防武关,河南巡抚英桂被迫由豫皖前线返回许州布防。角子山捻军一度势力西及伊阳、宜阳、嵩县、永宁,东至临颍、郾城、许州,遍及南阳、汝宁两府。

咸丰七年(年),角子山起义的捻军同清军作战异常激烈,由《清代河南巡抚衙门档案》所记可概观其形势:

“此股逆捻系陈汰安、萧况、王三辫子、管绍堂、梁道荣为五大捻首,旗分五色……蹂躏数百里,众至万余,到处烧抢,凶恶已极……由泌阳、舞阳窜陷南阳”,“捻匪攻扑确山县城……由赊旗店分股向东北窜扰……盘踞唐县大河屯地方,复窜往泌阳之双庙镇一带”,“官军越山追剿,由裕州红岭,至南召县边界之曹集地方……复跟追至马市坪,……该匪自十四日在红岭败逃,…向西翻山奔窜……探得该匪在南召边界之曹集地方喘息,纠合山内土匪,共有二千余人……该逆抵敌不住,纷纷由集后窜上半山。……匪势不支,翻过山后逃窜。……窜至南召之黑骊沟。我兵跟踪追至。该匪闻风先折向西南,……即窜入马市坪盘踞”。

从档案记载可以看到,河南捻军在同清军作战时采用灵活流动战术,使清军疲于奔命,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时任河南巡抚的英桂曾感叹道:“该匪自滋事以来,虽经官兵、乡团截杀,总因众寡不敌,未能得手。该匪愈聚愈多,裹胁至一万余众。僭称伪号,遍张伪示,仿照颍、亳逆匪,亦分五色旗帜。每遇官兵接仗,诡计多端,极为凶悍。”

直到同治七年(年)8月,河南巡抚李鹤年令崔廷桂仍“以所部归德镇兵移屯南汝等境”,督率地方文武随时缉拿角子山捻军余部,“角子山一路素称捻薮,至是肃清”。

南阳角子山捻军是河南捻军中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支。咸丰元年(年)初起时只有两千人,到咸丰七年(年)10月起义军已发展到万人以上,直至同治七年(年)才最后被肃清。此支起义军活动影响长达十余年,为河南南部捻军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对清朝在河南南部的统治造成极大的威胁。关于角子山起义对清政府所造成的影响,河南巡抚英桂奏曰:“臣查该匪等滋事以来,蹂躏数百里,众至万余,到处烧抢,凶恶已极。并勾通皖省逆捻,意图内窜。”

英桂还另奏称:“豫省现在剿办皖捻并角子山股匪,征兵募勇,分拨不遑。”

河南捻军还经常远征周边省份,如安徽、湖北等地,支持了这些省份的捻军运动。

河南捻军对整个捻军运动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动摇了清政府在河南地区的统治,打击了地方封建势力;

二、分散了清政府的兵力和财力,支援了其他地区的农民运动,尤其是其他地区的捻军运动;

三、支援了安徽捻军。河南捻军几个最重要的领袖最后都参加了安徽捻军,成为安徽捻军的重要领导人,像苏天福和王贯三都曾担任过安徽捻军的黑旗军首领,苏天福还一度被认为是除张乐行之外的第二号捻军领袖。曾经是河南捻军最重要的领袖的陈大喜在河南失败后率其部下也参加了安徽捻军;

四、支援了太平军天国运动,太平军进入河南后,河南捻军热烈响应并与之共同战斗。

河南捻军之所以没有像安徽捻军那样发展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河南地区捻军力量过于分散,几乎遍及全省,但其本身没有联合起来作战的意识,所以力量始终很薄弱。而安徽捻军主要集中在张乐行的领导下,比河南捻军有凝聚力;同时,安徽捻军毗邻太平天国军队,同太平军联合作战后,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太平天国的荫护,所以力量强大。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后,太平天国接近尾声,清政府和外国反动势力结合起来把主要兵力集中到剿捻上,清政府派僧格林沁、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清廷要员对捻军进行无情的镇压,河南捻军在领导力、兵器配备上都无法与清政府抗衡,因而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以陈大喜为代表的河南捻军加入安徽捻军后,河南其他地区的捻军力量逐渐萎缩,河南主要成为张宗禹部和赖文光部捻军的流动作战的战场。

在整个捻军史上,河南捻军曾经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其缺乏远见,并没有很好地同其他地区捻军联合形成统一的指挥,给清政府以致命的打击,也没有像安徽捻军那样轰轰烈烈。

十九世纪中叶,在广阔的淮北大地,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捻军起义。捻,是从捻绳的意思而来的,就是合起几股为一股,团结起来有力量的意思。但河南捻军却未能形成统一指挥,故而过早覆灭。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9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