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蓝氏家族是全国蓝氏大家族中的重要一支。目前,蓝姓人口虽不足全国人口的0.02%,却广泛分布在山东、浙江、湖南、福建、广西,安徽、湖北、江苏、广东、四川等地,今汉、壮、畲、回、满、瑶等民族均有此姓。各地蓝氏姓氏来源不同,出现早晚不同,民族不同,关系亲疏不同。
即墨蓝氏家族自南宋末年由昌阳(今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舁山迁至即墨,至清代末年,在长达七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盟旺山(长之)、东障(二支)、石门(三支)、百里(四支)为主干的庞大的家族。早在元代初年,蓝氏家族就曾将才辈出,以武功显赫一方。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元代即墨籍将才共十二人,蓝氏家族就占十一人。《即墨蓝氏族谱》中的远代世系部分记载,元初蓝氏先人蓝珎因追随元世祖忽必烈攻取樊襄有功,任武义大将军,总领监军。其余授千户、百户、镇抚、防御、察官、教谕、劝课官者二十余人。由此可见,元代初年,在地处偏狭的即墨小城,蓝氏家族已堪称一方大族。但是,此后蓝氏家族却一度沉寂,到了元代末年,再度沦为普通的农耕家族。
近年来,修谱之风盛行,各地蓝氏后人纷纷续修族谱,多对家族起源问题作过追溯。甚至有人要编纂蓝氏总谱,力图建立起、甚至编排出蓝氏家族完整的传承世系。这种做法既不可取,也没有必要。但是,考证蓝氏家族的起源问题,进而梳理即墨蓝氏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轨迹,对深入研究即墨蓝氏家族的文化成果,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于蓝氏家族的起源,众说纷纭,总结起来大约有四种主要观点: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第十一世孙,是榆罔之子。出自嬴姓。据《姓氏考略》、《竹书纪年》所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今属陕西),子孙以地为氏。据《战国策》、《通志·氏族略》所载,中山大夫蓝诸之先祖食采于蓝田,因而以采地名为氏。出自芈姓。据《百家姓考略》所载,楚公族食采于蓝邑,其后人以邑名为氏。
第一种说法,认为蓝姓受姓始祖为炎帝神农氏第十一世孙昌奇。钱大昕对某些家谱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蝽驳”。《蓝氏族谱》中“蓝姓受姓始祖为炎帝神农氏第十一世孙昌奇”的观点,正属于这类情况。神农氏本身就是个传说人物,他的有无尚待考证,他的十一世孙更是无从考证。因此,这个观点不足取信。第二、三、四种说法,认为蓝氏姓氏来源于祖先所任国民或者受封的采邑名,有合理的成分。但只是根据历史文献片言只语、或根据某一家谱推演臆断,缺乏更有力的文献支持。但是有一点确信无疑,那就是秦汉至隋唐期间,蓝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了三大郡望:中山郡、东莞郡、汝南郡。
中山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卢奴(即今河北定州),辖境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滹沱河以北地区。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即今山东莒县),后改名东安,辖境相当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阴、沂源等地。
汝南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平舆(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颍河之间。
隋唐之后,蓝姓部分人口南迁,在福建、广西、广东、浙江、云南、贵州等地繁衍生息。总起来看,蓝姓起源于北方,逐步形成了中山、东莞、汝南三大中心,并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即墨蓝氏家族,距东莞望郡为近,古人安土重迁,非大故不迁徙。因此,虽然即墨族谱仅能追溯到南宋末年由昌阳舁山迁入即墨,但概可推断即墨蓝氏应起源于东莞望郡,散延到昌阳舁山,继而迁入即墨,并在即墨地区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