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常山赵子龙也这个常山居然大有来

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定然会对“赵云单骑救主”印象深刻,说赵云为救阿斗,单枪匹马杀入曹营,勇猛无敌,胆识过人。在敌军中杀得七进七出,折曹操五十多员大将,曹洪来打探姓名,赵云于百万军中大吼:“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声彻山谷,荡气回肠。曹操感叹:真虎将也!

有人说两兵交阵前将领自报家门是自谦的表现,而赵子龙会习惯性的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常山”二字。其实很多人虽熟读三国,但未必知道“常山”到底是哪座山?究竟在什么地方?今天笔者就为大家科普一下,其实赵云口中的“常山”来头着实不小。知道了常山的来历,就可以感受到赵子龙报家门未必是自谦,或许还有自豪自傲的意味在里面。

常山即古北岳恒山,是华夏最著名的五岳之一。北岳恒山被人类敬仰可以追溯到上古三皇五帝时期,《史记封禅书》中记载舜帝于某年八月曾到恒山祭祀,天子祭祀山川,视五岳如同对待三公的礼数,五年巡查一次。《尔雅释山》中记载“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可知五岳的位置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确立。因为历史上有皇帝名字里带一个“恒”字(如汉文帝刘恒,唐穆宗李恒),为了避讳,恒山被汉文帝改为“常山”,因“常”与“恒”同义。恒山就是今天河北省保定境内的大茂山,称古北岳恒山,当地人又叫它神仙山。

有读者可能会疑惑,恒山不是在山西浑源县吗?怎么又跑河北去了?这就是大茂山被称之为“古”北岳恒山的原因。恒山其实一直在河北,而且从秦到清初多年的历史中,历代皇帝祭祀北岳都在河北的大茂山,这些都有史书记载。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更有明确记录“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另外在《水经注》、《辞海》、《词源》、《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诸多古现代地理志中都有恒山的明确方位描述,即河北境内的大茂山。现代地名里也有佐证,汉文帝刘恒改恒山为常山时,曾把今河北曲阳县及唐县南部区域设立为常山郡。经过多次迁址,常山郡最后迁到今石家庄正定县,正定的一些地名还有曲阳和恒山的痕迹,另外还有赵云庙。

那为什么山西又出来个恒山呢?这里面有故事。河北省在元、明两代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减少,恒山原有的古迹庙宇也被损毁惨重,更重要的是交通阻塞。于是明弘治十五年(年)兵部尚书马文升,议祀北岳于曲阳改为浑源,给出的理由是大明朝迁都北京了,北岳却在京城南边,不合理,而浑源的天峰岭在北京西北方向,改到那里比较合适。于是朝中不少人应声附和,并迅速成立起了一个“改祀派”。当时礼部尚书倪岳极力反对,迁岳没成功,但改祀派仍不死心,嘉靖二十五年(年),户科陈公再次奏请曲阳庙祀改祀浑源,这次准了,北岳于是从河北改到了山西,但是祭祀仍旧是在河北曲阳。到了清朝,这事儿还在争,顺治十七年(),刑科给事粘本盛上奏朝廷,要求改祀,顺治帝福临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从此以后就安静了,山西天峰岭也从这一年开始享受北岳恒山的名号和待遇。当然,在这期间也不止倪岳一个人反对改岳,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还专门考察了曲阳和浑源两地,写出《北岳辨》主张“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也就是说历朝历代都有“改都不改岳”的制度,但终未奏效。之所以最后在顺治帝的手里改岳成功,笔者认为这和福临崇尚佛教不无关系,因为浑源离云冈石窟特别近。

说罢北岳恒山的前世今生,再回到赵云身上。初平二年,赵云受常山郡(当时是常山王国)百姓推举投奔公孙瓒,从公孙瓒处又和刘备相识。彼时河北是袁绍的地盘,并且势力要比公孙瓒大得多。公孙瓒还疑惑地问赵云:“冀州人都投奔袁绍,你来投我不是迷途知返吗?”可见赵云口中所说的常山就是冀州(河北)的古北岳恒山,名头大得很,被誉为“天下第二山”(第一是泰山)。这样来看,赵云说“吾乃常山赵子龙也”,不免就觉得有些自豪的语气在其中了。

作为大茂山脚下长大的人,小编也是查阅资料后方知自己原来和常胜将军赵子龙是老乡,因此不免想多说几句。自从北岳恒山从大茂山改到天峰岭以后,原本属于家乡的旅游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如今外地人很少到访大茂山。实际上大茂山很大,我一高中同学每年都会进山一次,进出山全程至少需要三天时间。而且由于没有过度开发,还尚存许多原始自然风貌,当然古代名胜古迹碑林等也不少,景点不一一赘述,游玩之乐在于身临其境,欢迎有野趣的驴友来大茂山耍耍。

另,小编前日曾辑文一篇来阐述“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由来和人物故事,今天写常山才知道赵子龙也是慷慨悲歌士之一,喜欢燕赵历史人文的读者欢迎垂阅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5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