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它来自于民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重要的文明遗产。河北省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保定老调、冀中大鼓、曲阳擎阁(又名擎歌)、唐山皮影戏、沧州武术、吴桥杂技、定州秧歌等都反映了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各种习俗,具有深厚的民族精神内涵和浓厚的民间文化气息。
曲阳擎阁,是曲阳西北部山区独具特色的一支艺术奇葩,主要分布在灵山镇一带的灵山村、韩家村、野北、朱家峪、郭家庄等村。擎阁早在敦煌壁画上就有记载:壁画上北魏拓跋氏游猎回归,臣民们在迎接他的仪式上,打头表演的“壮汉擎幡,幡顶平台有歌舞表演”就是“擎阁”。按壁画上出现的拓跋氏年代开始计算(不究它已存在流传多久),擎阁距今少说也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曲阳擎阁最初是木架,是人们祭祀、朝山、敬神、求雨擎拄供品的一种工具。供品开始只是牛、羊等牲畜,后来由男女儿童代替,这使擎阁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开始具有了表演性,逐渐成为民间文艺的一种。到清代,曲阳擎阁开始表演有情节的戏曲。清康熙年间,木架擎阁达到鼎盛。清光绪年间,铁架擎阁出现,铁架表演灵活,能擎拄2至3人。民国年间,铁架擎阁表演达到鼎盛,表演内容多为传统剧目,剧目有《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打渔杀家》、《林冲雪夜上梁山》等。
年,由于日本侵略者占据了灵山镇一带,在当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许多百姓背井离乡,因此擎阁这门杂技在当地销声匿迹了,擎阁道具也随着逃难的村民而流落他乡。年7月,杨国军出生在灵山村,从幼年时他就常听父母及乡亲们讲起擎阁这种独特的民间杂技,尤其是从本村老擎阁艺人杨老圈那里,他更进一步知道了擎阁表演的要领与技巧。
新中国成立后,灵山花会又兴盛起来,但由于种种原因,擎阁一直没有得到恢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村民对文化生活尤其是擎阁的恢复愿望越来越高,在县乡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杨国军和自己的师傅杨老圈于年冬主动担负起恢复本村擎阁的重任。当时,由于杨老圈已是70多岁高龄,身体行动不便,只能做些指导性的工作,因此恢复擎阁的重任主要落在杨国军肩上。
“曲阳擎阁”传承人杨国军
要想恢复擎阁,首先要解决道具问题,找到会制作擎阁架子的人。自日军侵华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已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见过、表演过擎阁的人到还有几个,但会制作擎阁架子的老艺人都已相继离世,谁也说不清擎阁架子的构造细节了。杨国军亲自上门问了村里几个较年长的人之后,仍是毫无结果,看到恢复工作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当时他急的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老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对杨国军说:“弄不成就别弄了,搞垮了身子骨可不值得,咱这日子才好过了,你就享几年清福吧。”杨国军听了心里也产生了矛盾,但想到如果知难而退,就此罢手,真是对不起对自己给予厚望的领导和乡亲们,于是他暗下决心,先把失落的擎阁架子找到一架,哪怕只找到一部分也好。
经过数天的多方打听,杨国军听说本村的擎阁架子在战乱年代可能散失在距离灵山10多里地的郎家庄一带,得到这个线索后,他骑上自行车直奔郎家庄而去。时值冰雪寒天,路很不好走,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车滑倒。杨国军在郎家庄一些村庄奔波了几天仍一无所获,在一天天黑时赶回村里的路上,自行车被扎了带,杨国军只得推着自行车忍着饥饿和寒冷望家赶。到家时已是夜里10点多,老伴埋怨他说:“你再不回来,就找人去搜山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艰辛的寻访,杨国军终于在郎家庄上庄找到了一架本村失落的擎阁架子骨架,这让他信心倍增。随后他又多次奔走,又找回两架架子和一些零散部件。下一步就是想办法根据架子骨架制作出新的擎阁架子来。杨国军在师傅杨老圈的指导下,找来本村曾扛过擎阁架子的老人,让大家凭借记忆,你一言我一语的慢慢把架子结构图在纸上画了出来。虽然图纸出来了,但在实际制作时却遇到了难题,主要是各个结构的比例问题,不是哪个零件尺寸小了,一上装时就会变形;就是铁架做大了,自然会增加扛架子人的负重。杨国军没有气馁,他指导本村的几个能工巧匠反复改造和试验,终于摸索出了各个零件的最佳尺寸和比例,经过半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第一架单人擎阁架子终于诞生了。
擎阁一般由上装和下装两部分组成,下装高擎上装,中间由铁信子(即轴)连接。擎者为青壮年,被擎者为5至7岁儿童,每架子通常擎1名儿童,也有2名或3名的。表演时将铁架捆绑在擎者的腰部及腰上部,被擎者可在铁架上左右旋转,表演上下翻腾,打筋斗,扭秧歌,对打等。根据剧目的不同,擎阁可以分为磨子擎阁、车架擎阁、单人擎阁、双人擎阁、三人擎阁等。铁芯用服装或其他道具掩饰,以造成惊险之感。
杨国军选定了扛装人,当片的几个小孩都争着要上擎阁,最后选定了一个胆子大的小男孩,让他扮作孙悟空,杨国军便悉心教这个小男孩进行演示。演示那天,村民们争相观看,无不欢欣鼓舞,老人们更是激动不已的说:咱们村的擎阁又复活了!”
看到乡亲们对擎阁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杨国军的心里既激动,又感到欣慰,他也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再接再厉,尽快把擎歌完全恢复起来,以不辜负乡亲们对自己的期望。
不久后,杨国军又组织起几个对擎阁感兴趣的年轻人,开始进行双人擎歌和三人擎阁的试验。双人擎歌、三人擎阁的道具比单人擎阁在结构上要复杂的多,因为装上人增多了,扛装人的负荷很大,就不容易维持好平衡。杨国军便与本村另一个擎阁传承人陈平均一起共同商讨研究,经过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上下装的支点和平衡点。试验成功后,杨国军指导着能工巧匠又相继制作出12架擎歌架子。架子有了,还需要行头和服装,但这些花费所需的钱得大家自筹,杨国军便带头拿出了元钱,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踊跃捐款,很快筹够了钱。杨国军派人到保定古装店买回了行头服装后,又选定了上下装人员,经过半年多的刻苦演练,灵山村失落了半个世纪的擎歌终于重新绽放异彩。
二
擎阁队在表演时,前面是“舞狮”开道,年轻人在左右两旁护场,队员们手持杏黄旗或手持大刀、流星、长枪、三节鞭等武术道具。擎阁队随着音乐、鼓点走“剪子股”、方块队或穿插走步,最后是大鼓、笙、唢呐等民间乐器配乐,场面十分壮观,引人入胜。
灵山村的擎阁恢复后,每年正月,杨国军除了带领大家在本村演出,还应邀到附近村庄去演出,这些都是义务演出,就是给三里五乡的群众带去一份欢乐和祝福,因此受到了各村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曲阳县城有正月十七闹花会的习俗,灵山村擎阁队曾多次代表灵山村和灵山镇参加演出,并多次荣获曲阳县春节花会表演第一名。每逢重大节日或与其他单位搞的友谊活动,灵山村擎阁队都要去演出。
多年来,在杨国军的组织和参与下,灵山村擎阁队曾先后到保定、定州、唐县、阜平、正定等地演出,都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如:年,受保定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和唐县县委组织部的邀请,为老一辈革命家杨成武将军在唐县青虚山题词的活动中演出;年6月,参加了由保定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办的文艺活动中,并荣获文体类表演金质奖;同年7月,在白洋淀荷花艺术节演出中,又一举荣获表演金质奖;年9月,应邀到保定市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播演出;年3月1日,应邀参加了由河北省文化厅、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年元宵节河北省花会踩街启动仪式暨正定县第六届民间艺术节”展演活动......
在组织本村擎阁队进行每一次演出时,杨国军都是提前协调好演出人员,给大家讲应注意的事项及安全问题,真是无微不至,这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多年来,杨国军除了参加演出外,还传授擎阁技艺,为培育一代新人,为曲阳擎阁艺术的传承发展、改革创新而不辞辛苦着,努力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年,杨国军被评定为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阳擎阁传承人。
年6月,曲阳擎阁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同年,曲阳擎阁在央视《乡村大世界》、《乡土》等栏目中亮相,一时间这种独特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名扬海内外。
年6月,杨国军被评定为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阳擎阁传承人。
在多年的擎阁艺术生涯中,杨国军逐步加深了对擎阁艺术真谛的体味和认识,用他的话说,擎阁早已融入他的整个身心,与他的生命紧紧相连,结为了一体。
杨国军,已成为曲阳擎阁的形象大使和对外艺术交流的名片。痴迷擎歌四十载,尽展芳华几多情。杨国军,曲阳擎阁的优秀传承人,他一路走来,送给了人们太多的快乐与开心,可敬可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