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皮肤科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fk/mip_9278663.html
唐叔虞后代猜想:长子南唐国、次子晋国、三子鲜虞国、少子贾国。
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县为唐侯国,叔虞死后长子某(史缺名)继为唐侯,但被移封去开拓守御南方,后称南唐国,为汉阳诸姬之一。而次子燮父留天子庭为唐公,与周公召公次子系同庭服务于天子。
周康王九年,康王可能不喜燮父或也可能需要有人去驻防山西,就封派燮父去晋南依晋水建晋国,这样燮父就不叫天子庭之唐公了,而改成晋侯了。
康王可能同时又封燮父之少弟公明于贾地为贾国,在临汾一带。笔者以贾同夏,这里原有陶寺城之少康夏墟,南边夏县又为少康之后某夏王所迁夏墟,这样二兄弟之晋、贾二国相邻而居,守护晋中南原夏墟一带。
后长子南唐国弱小为楚所灭,少子贾国为晋所并。叔虞之后就只晋国独大,历史记载最多,被错认为是叔虞长子了。
漏说了一个鲜虞:长子唐侯被移封汉阳为南唐去了,留在河北唐地的就可能为叔虞另一子某,可能即鲜虞。可能是叔虞还在唐地时自己封某一子于唐地南边鲜虞之水(本人认为是平山灵寿交界寒虎河),笔者推想冀中也即上古尧之唐、舜之虞、禹启之夏之地,三地鼎立。后来夏少康因后羿寒浞之乱迁到晋南陶寺城了,而尧子丹朱古唐、舜子商均古虞并无迁走仍在冀中。直到周初,古唐因助三监武庚之乱而被周公征灭,君族被迁于关中杜地为唐杜氏、杜伯国,后周宣王时冤杀杜伯,其子孙奔晋为士氏范氏。周公封叔虞于此古唐地为新的唐侯国取代古唐,叔虞在此几十年应是就死葬于此,唐县淑闾村有说即叔虞的。叔虞死后其长子某袭封唐侯,但很快被派往南方去了为南唐国为汉阳诸姬之一,这样冀中就无唐国了只余下唐地名。而古虞呢,则可能也被叔虞自封一子入主替代为新的虞国即鲜虞国,当然这样说鲜虞君族来源于唐叔虞也只是古今多种可能说法中之一种而已。
也即唐叔虞的后代有四子四国:晋、贾、南唐、鲜虞,把上古唐虞夏(贾)的名号全占了。晋贾确定,南唐较可能但亦有说尧后唐的,而鲜虞因史料太少只能说有些可能,有待新资料新发现,近年发掘了行唐故郡鲜虞遗址,现仍在发掘,但愿能有助解开鲜虞来源之谜吧。
有长子留守,亦有长子远征,都是传统,一个较为保守,一个积极开拓,长子留守更多些,长子远征很少。周初与成吉思汗皆是派长子们远征远封,做的最好,开拓成果最大,周延续了年,蒙古之元庭虽主中国只百年为朱明推翻,但其它在中亚、西亚、俄罗斯、印度的汗国有的延续很长达几百年。
以上推测只自圆己说而已,更多相关内容参见笔者上古史研究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