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前,普安地区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沿革,

福建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62152.html

普安地区位于今贵州省西南部、滇黔桂三省交界处,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有“滇黔锁匙”、“贵州西大门”之称。

历来被认为“外控六诏,内扞贵藩”、“分水岭峙,其西盘江河界,其东雄镇三藩,利通四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元代以前,普安地区为东爨乌蛮于矢部的领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13世纪以来被中央王朝看作是守卫西南必须掌控之地;也因其地势险要,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

蒙古宪宗二年(年)蒙古灭大理国后,宪宗七年(年),于矢部降附,在此设立于矢万户府。

元至元十三年(年),改于矢万户府为普安路总管府,属云南行省,辖和龙、八纳、习旧、普定四部,“普安”一名由此而得。春秋时期,普安地区属于牂牁国的管辖范围,战国时属夜郎国领地。

秦统一六国后,“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军队占领岭南地区后,设桂林、象、南海三郡,今广西西部、广东西南部及贵州南部皆包括在象郡之内。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年),遣唐蒙招降夜郎候,置犍为郡,开通僰道至牂牁江(北盘江)的道路,开始了对西南地区的经营。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年),汉军灭夜郎与滇之间的头兰部落,又降服了相邻几个部落后,夜郎王归降,被封夜郎王,分犍为郡南地置牂牁郡。牂牁郡下辖漏卧、平夷、宛温、谈稿、句町等17县,普安地区属谈稿县、宛温县管辖。

汉成帝和平二年(前27年),夜郎王为牂牁郡太守陈立所杀,夜郎国灭。三国时期,普安地区属蜀汉控制下的南中地区。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年),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地区后,分建宁、牂牁郡地置兴古郡,普安地区属兴古郡下辖的宛温县。

明邵以仁《普安州提名纪略》云:“普安,古兴古郡地。国初置军民府,永乐中改州。”

其中记载的“兴古郡”即为蜀汉所设。西晋武帝时期,分益州的建宁、兴古、云南三郡和交州的永昌郡,合四郡置宁州。

普安地区隶属宁州西平郡。南北朝中期以后宁州基本上为爨氏大姓所据,宁州地方土著势力皆依附于爨氏。

隋朝,大姓爨氏分裂为东爨和西爨,普安地区属于东爨统治下。隋文帝时,通过两次对西爨的征讨,爨氏的势力受到极大削弱,处于东西二爨统治下的各部纷纷脱离爨氏的统治自立。

在普安地区,属于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一的彝族“六祖”支系的默德施氏支系以27代阿外惹为部名,在今黔西南的兴义境内的捧鲊和六盘水市的盘县淤泥河一带建立起“濮吐珠益·阿外惹蔺”政权。

唐朝统一后,原东爨统治下的乌蛮各部归附唐朝,唐以其地设羁縻州,以其土著首领为刺史,对其实行羁縻统治。对于普安地区在唐代的建置情况,普安地区部分属盘州所领附唐县(今兴义)、盘水县(今盘州),兴仁、晴隆等部分则为牂牁国领土。

南诏政权建立后,暴蛮布支系和卢鹿蛮默支系归附南诏,改称于矢部,为南诏三十七部之一,为南诏镇守东部边关。

宋代,东爨乌蛮各部依附于大理国。大理国内部争权夺利,社会动荡之时,东爨乌蛮三十七部又纷纷脱离大理国,建立各自的地方政权。

阿外惹于矢部统一贵州南部、西南部地区,以皮纳山为中心,建立“毗那国”,“毗那”即为彝语“皮纳”的汉语记音用字,因于矢部中心位于皮纳山下而得。大约在南宋时期,加入“些莫徒蛮”建立的自杞国中。

自元代起,中央朝廷的势力开始真正深入当地。年,自杞国为蒙古攻灭后,普安地区的政治局势发生剧烈变化。

蒙古灭大理国后,于矢部“土酋罗罗益智始克归附,置于矢万户府,子孙世袭。元至元十三年(年),更置普安路总管府。十六年(年),立宣抚司。二十年(年),仍为普安路总管府,属云南行省、曲靖等处宣慰司。”

元代建立后,在西南各地实行土司制度,普安地区为普安路总管府,授予当地彝族首领益智怀远大将军之称,令其管理地方,子孙世袭其职,“后智卒,孙那邦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7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