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唐县 >> 唐县新闻 >> 舜帝南巡行迹考述

舜帝南巡行迹考述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71201/6196943_0.shtml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张映华)舜帝南巡是尧舜禹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拿多年前禅位之后的舜帝做例子,以他的行动轨迹为切入点,探究舜帝跨越黄河长江、沟通中国南北的路线图,丈量作为中华民族道德鼻祖的虞舜的精神高度,作为中华民族道德源头的舜文化的长度和宽度,有利于廓清远古中国的一段模糊历史,有利于让历史的明灯照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

一、南巡线路:起自蒲坂终于九嶷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里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在这里,太史公对舜帝“南巡狩”的史实叙述非常简略,给历史留下了颇费猜疑的填补空间。

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条件,结合典籍的相关描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等专家潜心研究之后复原了舜帝南巡的大致线路:移交权力之后,舜帝带上自己一干人马奔赴茫茫南国,他们告别帝都蒲坂,选择在山西风陵渡渡过黄河,然后进入陕西潼关,经过商洛,顺着丹江水道漂流到湖北的汉水,再取道荆州,经过夷陵,横渡长江,来到湖南的洞庭湖一带。安顿好家属,他们溯湘江水而上,经历长沙,踏入韶山,登上衡山,再入湘江复走通往永州的水路,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苍梧之野。到达目的地后,他们以重华岩(紫霞岩)为活动中心,长期驻扎在九嶷山地区。

借用现代地图,我们可以描绘出舜帝南巡经过的主要站点:山西蒲坂——陕西风陵渡——陕西潼关——陕西商洛——湖北荆州——湖北武汉——湖南岳阳——湖南长沙——湖南湘潭——湖南衡阳——湖南永州。

看得出来,舜帝的南巡线路以水路为主,陆路为辅,便于借助舟船车马之力。其实,舜帝南巡选择的这一条线路就是早年象封有庳走马上任的线路,也是虞舜朝廷派官员对有庳侯王考绩的线路。尧舜时代,处在三苗腹地的有庳侯国看起来是一块“飞地”,却并非一座孤岛。一是尧舜修好了与三苗的关系,二是当时的中央朝廷重视有庳,与它有常来常往的紧密联系。《尚书·舜典》里如此记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这就是说,舜帝对“八恺”“八元”和十二牧等官吏实行了三年一次的政绩考察制度,以三次考察的结果来确定对官员的提拔或者罢免。《史记》也告诉我们,尧舜时代“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最高领袖每五年一轮巡视地方,地方官员每四年一轮到中央述职。有巡守、考绩和述职制度在,这就加强了中央对各方部落的管控和各方部落对中央权威的认同。考察和述职的常态化,使跨越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蒲坂到九嶷之间的道路,成了当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畅通的轻车熟路,成了加强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华夏、东夷和三苗之间的融合因此而加速。

二、途径衡山:成就南岳盛大名声

既然舜帝南巡是奔“江南九疑”而去的,那么他们风尘仆仆,在湖南境内会留下难以磨灭的踪迹,这些踪迹往往会打上鲜明的“舜”字记号。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水经·湘水注》曰:“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君山又名湘山、洞庭山,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南的洞庭湖中。古籍告诉后人,舜帝南巡时曾经停留在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在此安顿了伴行的家眷娥皇女英等人。《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录是重要印证: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这里的“帝之二女”和“湘君”指的就是娥皇女英。

另外,洞庭湖边的湘阴县北有黄陵庙,庙里祭祀的是娥皇女英,据此可以判定,停留在洞庭湖区域的娥皇女英到过湘阴一带。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湘水》里如是说:“湘水又北迳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经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

湘潭韶山是舜帝南巡的重要登临处。《湖南省志·地理志》引述清朝的《嘉庆一统志》的话这样阐释:“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权威工具书《辞海》这样诠释韶山的得名:“相传古代虞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故名。”

南巡的队伍一路向南,就来到了南岳衡山。山上的宝露坛即是舜帝南巡的纪念性建筑。东晋王嘉《拾遗记·高辛》里记载:舜“迁宝瓮于衡山之上,故衡山之岳有宝露坛……”在关于宝露坛的民间传说中,舜帝将高辛氏赠送的玛瑙瓮带到了衡山之上,与三苗的头领们共饮瓮中的甘露,彼此情欢意洽。

《衡山县志·古迹》里记载:帝舜将高辛氏盛甘露的玛瑙瓮迁于衡山,故南岳有宝露坛。舜在坛下建望月馆以瞭望月亮。安上峰有舜庙、舜溪、舜井、舜洞,传说是舜帝巡狩曾驻跸于此。唐代诗人朱庆馀写有《南岳后山舜井旁有舜洞》诗:“碧甃磷磷不记年,青萝锁在小山巅。向来下视千山水,疑是苍梧万里天。”

另外,衡山上的紫金台关涉最早的帝王祭舜之事。《大清一统志》记载:“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大禹祭舜地点紫金台在衡山县西三里处,所筑的祭台为圆形,直径三丈,可见当时礼仪之详备与隆重。除了紫金台,南巡祭舜的大禹在衡山上还留下了“禹王碑”等遗迹。

舜帝巡守留佳话,禹王筑台慰英灵,这是衡山的殊荣。初定“五岳”的时候,衡山是不在其列的,史料中可以查找个中原委——五岳是四岳之变,这可以追溯到尧命羲和氏四子分管四岳的时代,那时的“四岳”是主管方岳的官吏职称。《周礼·大宗伯·大司乐》始言五岳而语焉不详。直到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朝廷才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安徽天柱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参见《汉书·郊祀志》)。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公元年)诏定湖南衡山为天下南岳,南岳从此易主,“五岳”就此定型。

看得出来,湖南衡山能够跻身“五岳”之列,并以“中华寿岳”“五岳独秀”“文明奥区”等盛名著称于世,这与道教里掌管人间福禄寿的火神祝融被封为衡山山神密切相关,也与南巡的舜帝和大禹倾心眷顾密切相关。

三、进驻九嶷:深得有庳侯国支持

过了衡山,舜帝南巡的队伍就来到了永州市东安县境内的舜皇山。这里已经是象的封地有庳古国。东安舜皇山初名红云山,位于五岭之中的越城岭北麓。明朝嘉靖年间修纂的《永州府志》称:“永之东安有舜山——因舜巡狩所经也。”东安县除了舜皇山,还有大庙口舜庙,那里流传着“舜皇偷雨”“舜皇斗寿佛”“舜石桥”等民间传说。

东安往南可达如今的永州市零陵区,零陵区是舜帝南巡的所经之地,后人修建舜帝庙、湘妃庙,通过祭祀活动来怀念舜帝,弘扬舜德,传颂二妃情操。

零陵区黄田铺镇有舜帝庙村,舜庙遗址仍在,有可能是柳宗元在《舜庙祈晴文》里提到的零陵舜庙。

柳宗元在永州期间撰写了《湘源二妃庙碑》,文中显示零陵有二妃庙。宋朝乐史的《太平环宇记》中记载:“零陵县,(有)湘妃庙,尧之二女降于虞舜,舜狩苍梧不返,二妃奔丧泣望九疑,传于湘渚之竹斑皆其泪痕也。今有古庙存焉。”明朝嘉靖年间编修的《湖广通志》、清朝《湖南通志》里记载,“潇湘庙(楼),在(子)城西,潇湘二水合流于前”。专家考证,零陵湘妃庙庙址有两处,一在蘋岛中,一在蘋附近的潇湘东岸。

“解吾民之愠阜吾民之财”的舜帝“勤民事而野死”,“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查证古籍,考察舜帝南巡留下的遗址,我们不难推出今日的永州就是有庳古封的主要地盘,就是最古老的苍梧之野,就是舜帝南巡终点站的结论。

我们不妨把永州市双牌县江村镇象祠、有鼻亭等象王古迹当成九嶷山舜帝陵庙的孪生产物看待。

东晋著名史学家王隐在《晋书》里说:“泉陵县,北部东五里有鼻圩,象所封也。”

明朝洪武年间修撰的《永州府志》记载:“舜封弟象于有庳,即今道州地。州北六十里有象祠,土人水旱必祈。”

清代《道州志》记载:“庳亭即庳圩,在道州北六十里,道旁有穹碑敕‘古封有鼻圩处’六字,故名。”

打虎不赛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舜帝执政,封其弟象于有庳,可以让改恶从善的弟弟经受世事的历练。舜帝南巡,得有庳侯王的接应,免于禅位之后干政的嫌疑,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庳古国的辖区,大体是以古代零陵郡、今天的永州市为核心的湘南地区,治所在今天的双牌县江村镇。“史学家公孙先生”(网名)在他的博文《舜帝逝于弟弟象的封地》中说:“象所封地大约应为洞庭湖之南,桂林之北,沅水与湘水之间的土地,也就是今天湖南、广西交界处一带。”据永州市政协研究室的刘翼平主任考证,古代有庳“管辖范围大体为今衡山以南,九嶷以北,郴州以西,桂林以东”。如此说来,“有庳古封”就是司马迁笔下的“苍梧之野”。

受舜德之感化,封于有庳的象“泽加于其民”,使人们安居乐业。于是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修建象王庙、供奉象王神像以示纪念。参考柳宗元撰写的《道州毁鼻亭神记》,年版的《零陵要鉴》记载:“相传舜……受禅部落联盟首领,其弟象封于有庳,即今双牌县江村一带。唐以前,这里有象祠,唐元和六年,道州刺史薜伯高毁之。”

禅位也好,南巡也罢,绝对不是个体行为,而是集体行动。把舜帝南巡当成深思熟虑的集体行动看,才会接近历史的真实。这就存在南巡的大队人马的给养如何解决的问题。可以推导出来的结论是,那一支南巡的队伍从朝中带来了部分所需物资,来到目的地后就地发展生产,有庳侯国在倾力相助,三苗首领也略表敬意……茫茫南疆,投亲靠友,象王政权当仁不让地予以资助,九嶷山地区的古老传说《石象拜舜》便是这方面的佐证。故事里异母所生的弟弟象对哥哥虞舜表态说“我现在愿意分担你的艰苦”,于是一路相伴来到九嶷山的箫韶峰下,开荒耕种了九百九十九亩田地。得知哥哥战巨蟒牺牲的消息,劳累和悲痛过度的弟弟倒在路上,化成了石象……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有庳侯王的脾性大变离不开孝祖虞舜的示范引领,有庳侯国的臻于郅治离不开德圣舜帝的悉心指导。这就是“五典之教”的魅力所在,尧天舜日的魅力所在。

四、情满九嶷:仁君舜帝高山仰止

以萌诸岭余脉三分石和舜源峰为主要地标的“江南九疑”距离双牌江村不到一百公里路程,它是爱民情深的仁君舜帝生命的归宿和卒葬之地。

先秦古籍《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魏代刘劭、王象诸臣奉勅撰集的《皇览》中记载:“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请大家注意,“舜冢”所在的营浦县是湖南省道县的历史曾用县名,既有“舜冢”又有九嶷山舜帝陵的宁远县长期被设在道县的地方政权所管辖,宁远舜帝陵一带才是唐代道州刺史元结所称的“方二千余里”的九嶷山的核心区域。

《山海经》和《史记》言及,为了消除九嶷山的水旱灾害,解救百姓的困苦,舜帝积劳成疾,“崩于苍梧之野”,藏精于宁远大地。作为“不树不封”时代的舜帝陵墓,专有名称就叫零陵。后世的零陵演变成行政区划名,治所几经变迁,于是有庳侯国的名字被汉武帝时期以及后来王朝设立的零陵郡所取代,而零陵郡的辖区大致还是当年有庳侯国的辖区。

作为古有庳侯国的一部分,宁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牌祖生卒之地、濂溪汤沐之乡”的雅称,是南岭地区的文献之邦。舜帝的足迹遍及九嶷内外,留在宁远的南巡纪念地不胜枚举,主要有大阳洞的白鹤观、汉唐坪古舜帝庙遗址博物馆、九嶷山舜帝陵、处于九嶷山腹地的舜峰(三分石)以及九嶷山九峰里的舜源峰、箫韶峰、娥皇峰、女英峰,还有著名岩洞重华岩(紫霞岩)等等。

《中国历史文献和方志》记载:舜帝陵庙始建于夏代,最早时在九嶷山大阳溪白鹤观前,三代(夏商周)时祭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白鹤观前的舜庙是现在已知的最早的舜庙。

汉唐坪古舜帝庙遗址博物馆在玉琯岩前,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是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秦汉到元代,此处便是九嶷山舜庙之所在。古舜帝庙遗址东西宽80米,南北长米。有正殿、寝殿及东西配享殿、东西昭穆殿、亭榭、东西厢房等建筑基址。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高规格的建筑陶瓷和祭祀陶瓷,比如“舜”字头瓦当。

从明朝到现在的九嶷山舜帝陵系明朝洪武四年(年)从玉琯岩古舜帝庙搬迁而来,它坐南朝北,位于舜源峰北麓。从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修复之后,九嶷山舜帝陵占地5万平方米,分为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主体部分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厢房、左右碑房和碑廊,它一面与山麓结合,另三面宫墙环绕,结构严谨,气势恢宏,在我国境内始祖陵庙中享有“第一陵”的盛誉。

除了古舜帝陵庙,九嶷山地区还有一系列涉及舜帝以及二妃等人名号的山峰岩洞名。宁远的西江曾有一座皋陶庙,为舜帝南巡的随行大臣皋陶而修建。至于宁远县城舜陵镇的古迹,则有游驾巷和迎薰桥(南门桥)。

舜帝的过化之处九嶷山在道教中享有尊荣。根据《天地宫府图》和《真诰·稽神枢》等道教典籍,人间仙境被划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这些洞天福地是求福修仙的芸芸众生的深情向往。因为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的九嶷山“时风嘉雨,漫润下民”,让舜帝“解体而升……托灵神仙”,加上被舜帝封侯的何真元拔宅升天,羽化为仙,萼绿华、鲁妙典、白马三娘等男女道士也在此处修成正果,九嶷山洞遂被封为“朝真太虚天”,为“三十六小洞天”里的第二十三小洞天。同理,由于洞庭君山是“湘灵”娥皇女英的洞府,被道教封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一福地。

在宁远境内,秦始皇时代出土过“赤玉瓮”、东汉出土过十二支“玉琯”,唐代开元年间出土过五件套的乐器“玉磬”,这些国宝级文物集中珍藏在九嶷山玉琯岩一带,是舜帝南巡的重要物证。

《访何封侯》、《教民制茶》、《腰斩孽龙》、《石象拜舜》、《二妃哭竹》、《荆竹扫墓》、《玉带围陵》等故事在九嶷山地区流传了数千年,这是口口相传的舜帝南巡的活的历史。

仁君美德高山仰止。就是地方风物“九嶷三宝”里的石枞、香杉和斑竹也打上了深深的“舜”字号烙印,更不用提及历代王朝祭舜留下的几十通碑文……

同属于九嶷山区,毗邻宁远的蓝山县境内留有许多涉舜的山水名称,比如蓝山的主要河流称舜水,县西30里处有舜岩,舜岩附近有舜庙,此外还有用以纪念娥皇女英的皇英祠。相传蓝山县境内的南风坳(现改名为云冰山)是舜帝演唱《南风歌》的地方。道县县城西面有虞山,虞山下有唐代道州刺史元结所建的舜庙。在郴州市临武县,县城舜峰镇紧靠舜峰山,山边曾建舜帝庙。“虞(舜)帝南巡至九嶷,曾驻跸于此。”《临武县志》如是说。

五、涉足两广:巩固德化三苗成果

当然,苍梧之野极其广袤,广义的九嶷山范围也不狭窄,几可与苍梧之野等同。《水经注·湘水注》云:九嶷山“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两度出任道州刺史的元结在《九疑山图记》里称:“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既然苍梧九嶷疆域广大,心系万民的南巡舜帝不免要四处走动,足迹便延伸到了属于苍梧之野的两广地区,这样做有利于巩固德化三苗的已有成果。

广西全州古零陵郡治所便有虞帝岭、虞帝庙和二妃庙。“虞帝岭在城西二十八里,官道傍有行宫故址,云是大舜巡行处……虞帝庙在城西十里。”这是年清代嘉庆版《全州志》的记录。《嘉庆一统志》对此有所补充:“二妃庙在全州城南,祀虞帝二妃。汉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修,柳宗元有碑铭。本朝乾隆十二年修,嘉庆四年重修。”

最早的古零陵郡从长沙郡析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所置。彼时的零陵郡境域辽阔,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辖区为今天的湖南邵阳以南资水上游、衡阳与道县之间的湘江、潇水流域,以及广西的桂林、永福以东与阳朔以北之地,这个区域足比现今的三分之一个湖南省还要大。广西全州古称洮阳县,直到长沙郡析出零陵郡后方才成为零陵郡的治所。零陵郡治所附近设置舜帝和二妃的祭祀场所,便于举行崇舜祭舜活动,可以免去跋涉数百公里前往九嶷山舜帝陵祭舜的舟车劳顿。后世的元结将九嶷山舜庙移至道州城西,将道州舜庙旁的山岭命名为虞山,情形与广西全州的做法相类似。

另外,广西桂林有虞山,又叫舜山,相传是舜帝所到之处。山下有虞帝庙,石崖刻有《舜庙碑》《虞帝庙碑》。虞帝庙东有南薰亭。虞山西麓有韶音洞,又名南薰洞。另外,临桂县有舜潭,灵川县有尧山和舜祠,梧州市也有虞帝庙。

广东韶关东北有韶石山,相传是舜帝经过并演奏韶乐的地方。韶石山上有韶台,山边有虞帝祠。

人以地传,地以人传。多年前,舜帝和合万邦,过化苍梧之野,让该地区钟灵毓秀。世世代代的人们将他的故事口口相传,拿他的名号来标记山川,为的是铭记舜帝及其随行人员的恩德,将舜德和舜文化发扬光大,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