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唐县高昌镇庆都桥时,前方就是庆都山,按常规应该是直行到达景区大门,坐索道上山。导航指引绕行12公里到庆都山后面。
绕行到庆都山北边上山。庆都山位于唐县城东北北高昌村西约一公里处,古名黑龙山,亦称黑龙头山。此山脚周长约6公里,海拔米,山顶比较坦荡。
山顶有一座观音白塔
山顶上的道路狭窄,应该是景区道路不让外来车辆行驶的。
保定唐县灵源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高昌镇庆都山山顶。
保定唐县灵源寺原为寿圣寺,始建于唐上元二年(公元年)。先建尧庙,后造寿圣寺。寿圣寺的正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起脊瓦顶,殿前门额上书“寿圣祠”三个大字,里面有灵碑,上写“供奉帝喾皇后庆都之灵位“。正殿东南树5块巨型佛经石碑:第一石《金纲般若波罗密经》;第二石《妙法莲华经序》;第三石《莲华经》;第四石《佛法无量寿观经》;第五石《大方广佛华严经》。正殿东北隅修建面朝东南一幢陪殿,供僧众静坐诵经之用。侧殿东是僧侣坐化埋葬之墓地。正殿北后有僧舍百八十间。于正殿东南悬崖峭壁下砌石修路,宽3米,直通东南方向浊鹿山顶上的“龙坡寺”,此石阶路也是僧侣下山务农之道。正殿东南十多米处挖水井一眼,可以下窥晓月。“寿圣寺”修建好后,武则天年年来朝圣进香,并在佛经碑第二石上刻“大唐天后供养,”以表对佛祖的崇敬、对先圣帝尧报恩的诚心。后来,又于唐大历二年修建花塔。塔心高丈余,汉白玉砌筑,浮雕荷花封顶,塔顶周围透雕“上八仙”。塔下顺南坡修石阶路余级。
李唐盛世建造寿圣寺是朝圣念祖、祭祀礼仪之所。皇帝和大臣看到寿圣寺仙境一般的景色,又联想到都山是尧母庆都久居之地,庆都黄龙感孕而生尧,唐尧这个上天赐予的精灵在庆都山长大成为圣人,神尧的灵源就在庆都山;同时,又被山之俗名黑龙山的“龙”字所启发,龙为物灵,“龙”、“灵”字殊意同;于是,给此山赐名“灵源山”。久之,山上的寿圣寺也称“灵源寺”。灵源寺于明代正德六年(公元年)重修,有司训范景为之作记。二十世纪初开始,所有建筑物逐渐毁于战乱,现仅存断垣残壁;五块佛经碑尚有部分完好。
现在保定唐县灵源寺分新旧殿堂两个区,都是中轴线对称布局。旧殿堂区大四合院式,有山门(天王殿)、钟鼓二楼、东西配房、圆通宝殿、东西偏殿,圆通宝殿前左边是金刚经石碑,右边是妙法莲华经序石碑。旧殿堂右边是县佛协所在地,三合院式布局,正中是无垢山房,东为如意寮,西为三学堂。
圆通宝殿前左边是金刚经石碑,右边是妙法莲华经序石碑。《妙法莲华经序》碑的碑额中间有两尊佛像,右侧刻有“大唐天后供养”,左侧刻有“大唐天皇供养”。碑上都没有刻立碑年月,据《明一统志》记载为唐上元二年,即公元年所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混战期间,北高昌村一有识之士组织村民将五块佛经碑全部运下山保护起来。至今,还有两块完好,保存在北高昌村委会,经文清晰如初,只是佛像的面部多被“毁容”。
石碑保存完好,像新刻的一样。
旧殿堂右边是县佛协所在地,三合院式布局,正中是无垢山房,东为如意寮,西为三学堂。
往西前行米到达新殿堂区。
新殿堂区左边有龙王殿,也是古灵源寺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翠柏参天,有古石井一眼,望月(满月)的时候,月亮可照入井中,号称“灵源晓月”,是唐县古八景之一。
新殿堂区在旧殿堂区西边米处,有天王殿、东西配房、东配殿观音殿、西配殿地藏殿、大雄宝殿。
不知道车辆是否可以从庆都山南边下山,只有按原路从北边下山
进入唐县县城落脚,已经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在写分享时已经雷雨加冰雹,明天根据天气情况再决定行程。今天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