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夜航船》第二卷是地理,这一卷一共有七章的内容,分别介绍了古时疆域的划分,历朝历代的都城,各地的地名,各地的名胜古迹,各地山川介绍,各地的怪石清泉,以及各地的秀丽风景,今天读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有关疆域的。
九州
古时九州一般就代指天下,这个天下是指中国,九州也就是九个州,古时的行政之划分。那么为什么是九州,而不是十州或更多州呢?传说人皇氏(传说中的伏羲之父)有九个兄弟,所以把天下分成了九份,分别是梁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雍州、冀州、豫州、扬州,这就是最初的九州。到了舜帝的时候,从面积广大的冀州、青州两地中又分别划出并州,幽州、登州三个州,这样天下就变成了十二州。
古九州很多地名都流传到了今天,但是经历了几千年的王朝更替,从地理行政划分来看,其所辖之地和今天的行政区划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历代方舆
这里讲的是古时历代王朝的州域变化,因为《夜航船》成书时间是在明朝,所以这里面也只提了从商朝到明朝的州域划分情况。
商、周两朝基本都保持在九个州,我们直到秦灭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因此秦朝置三十六郡,到了汉朝则改为十三州,但是西汉和东汉的十三州并不完全相同。三国时期,蜀国占据巴蜀之地偏安指占有两个州,一般我们认为是益州和雍州,东吴看起来没有这么寒酸,但也只有长江六月到南方地区的五个州,而曹魏则占据天下十二个州。
这样看起来,从汉代留下来的十三个州为何会变成将近二十个州呢?这是因为三国时期不停混战,各个割据势力的版图一直在变动,比如魏国就曾经改变过各州的管辖地域以及名称,因此看起来州的数量变多了,但是实际面积并没有太多变化。
西晋时期基本还是沿袭了汉以后的行政区划制度,不过各州区域及名称有所调整,全国一共还是十九州,东晋基本也在在这个框架内实行州郡县的制度,只是分得更细。到了唐朝,则改称为道,比如《神探狄仁杰》里面经常听到的几个有名的道就有陇右道,狄仁杰和王孝杰就曾经担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和流沙道行军大总管,但是这两个道并不属于唐初的十个道,因为唐朝疆域也一直在变动,到了唐玄宗时期已经有十五个道了。
宋朝改分为路,全国一共有二十三路,其中也有不少的变化。元朝灭宋以后,没有沿用宋朝的路而是采用了金代的行省制度,全国分为十二个省,最初是元朝统治者希望用这套制度让文武官员以及蒙汉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后期元朝又进行过一些改制。到明朝则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藩司”,大体制度还是行省制,采用两京十三省的行政区划。
三湘
我们常常说的“三湘四水”中的三湘,《夜航船》说是指湘乡、湘潭、湘原,在湖南,属于潭州所管辖。但是三湘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指“潇湘”、“蒸湘”、“沅湘”,或者说是指“漓湘”、“潇湘”、“蒸湘”。对于“湘原”一地,有的书籍则记载为“湘阴”,这两个地方相差甚远,湘原是在如今的零陵一带,湘阴则属岳阳管,一南一北。
不过现在对于“泗水”倒是没有太多争议,一般都认为指湖南境内的四条河,即湘江、资江、沅江、澧水,他们最终都汇入了洞庭湖。
九边和六关
九边是指明朝时期设立的九个边关重镇,驻扎重兵以保边疆安宁,洪武帝时先设立了宣府、大同、甘肃、辽东、延绥、宁夏,永乐年间增加了蓟州,正统年间再增设榆林和固原。
六关是指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居庸关在现昌平区境内,紫荆关在现河北保定易县,倒马关在现河北唐县,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均在山西忻州。
小结
从古代行政区划来看,基本可以看出来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根据各个时期不同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以及发展趋势在不停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