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最好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00358_1/
□赵庆胜
1。
江南杭城,西子湖畔,总有道不尽的画意诗情,荟萃人文;湖山叠翠,深情守望,总能让人浮想连翩,心意向远。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沉睡的西湖,近在咫尺的杭州城区的解放路上已是车水马龙,位于井亭桥西侧的相国井遗址,犹如一位历尽千年沧桑的老人,穿越岁月时光的羁绊,又开始默默守望这座洗尽铅华城市的新一天。
走进这座湖山之城,不仅有阳春里夹岸相拥的桃柳,夏日里接天连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也有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还有历代文人雅士留下的诗词歌赋以及厚重历史遗迹。当人们漫步在绿柳笼烟、桃花灼灼的苏、白两堤之上,咏诵着白居易和苏东坡当年吟咏西湖的名句时,又自然而然地追念起他们治理西湖的功绩。其实,最早在杭州开启治水工程的却并非苏、白二人,而是唐德宗年间(公元年)的一位赫赫人物——李泌。时至今日,透过依稀尚存的相国井遗迹,仍能让我们触摸到他曾经的汗水、智慧和付出……
李泌(年—年)字长源,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生于辽东李氏大族,是中唐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门望族出身的著名政治家,却在多年前,千里迢迢来到西子湖畔的杭州,开启了他以西湖之水养民的治水工程。翻阅唐史,李泌可是个不能小觑的人物,他不但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者,他出身的辽东李氏大族也是家世显赫、人才济济。翻开李泌的六世族谱,几乎清一色全是大将军、柱国、国公、郡公。从这样显赫的家族身世来看,李泌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典型贵族后裔。然而,李泌自身的光芒并没有被家族荣耀所遮掩,他成为大唐历史上一位难得的奇人,也是被后人誉为大唐最聪明的大臣。这种最聪明就在于他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这种聪明属于大智慧。
据史书记载,李泌学贯儒、道,三为帝师,一为宰相,上护太子,下庇群臣,立下过抚危定倾、再造唐室之功。李泌宦海50余年,适逢唐朝政局大变,他多次被奸臣排挤、陷害。安史之乱让盛唐难再,李泌审时度势,曾几度入朝追随皇帝左右,甚至一度官拜宰相,抚危定倾之后就悄然退隐江湖。李泌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他视功名富贵如敝屣,在肃、代两朝数度坚辞宰相之位,最终远离朝堂,长年隐居于衡山。《新唐书》说他:“常游嵩、华、终南间,慕神仙不死术。”在一般人看来,被迫离开权力中枢就意味着下台了,再无此前的风光。但李泌却与此相反,越离开越潇洒,他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所以后人常感叹李泌于静中的得意,感叹他的淡泊明志,这就是尘封在历史深处一个无为而治的真实的李泌。
李泌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非凡才智,开蒙读书之后,更是如鱼得水。李泌七岁时就能出口成章,被称为神童,他的成名旧事被写进《三字经》里:“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这里的“泌”,说的就是本文的主角——唐朝的李泌。
唐开元十六年(年),有一天,唐玄宗李隆基在御楼大摆宴席,召集儒家名士和道教、佛教名流辩论学问,以分三教优劣。只见一位叫员俶的九岁孩童,峨冠博带,慨然登台,大谈儒教之长,旁征博引,言辞锋利,使在场的道士、和尚一时张口结舌,不知所对。唐玄宗惊奇不已,非常高兴,遂命人将员俶叫到身边问道:“还有比你更聪明的孩子吗?”员俶随口应道:“我表弟李泌,今年七岁,能题诗作赋,比我更敏捷。”唐玄宗一听,竟有这事,立刻派人飞马把李泌接进宫来。此时,唐玄宗正和宰相张说看下棋,见召来的小孩清秀机灵,在这样的场合竟能毫不畏缩,不禁脱口赞道:“这小孩果然不凡,将来必是国家栋梁。”他吩咐张说以象棋为题,考考李泌的才学。张说便即兴以下棋为题,吟诗一首:“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稍加思索应对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意思是说:行义事的时候,要堂堂正正;用智慧的时候,要考虑圆满周全;才华横溢的时候,要敢于有所作为;志得意满的时候,反而要能静得下来。李泌的回答境界上明显高于张说,唐玄宗听后觉得对答别致,寓意深刻,“龙颜大悦”,连忙赏赐财物给李泌,并要求李泌的家人要“善视养之”,使其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2。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多时候幼年的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的影响等等,都会决定一个人此后的人生轨迹。李泌亦是如此,他的“方圆动静”诗成为自己一生的写照。李泌成年之后,学贯儒、道,长年在嵩山、终南山和华山之间游历,史称他非常羡慕道家的神仙之术,想寻访名山,拜会仙友。而且,后来李泌不负众望,大展经纶,成为肃宗、代宗、德宗三个朝代实际的宰相。
在皇帝亲自关心下,7岁的李泌很快成为名满天下的神童。《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李泌7岁时,唐玄宗惊奇李泌之才,将其送入东宫陪太子读书,从此与太子李亨结下不解之缘。李泌从小聪敏异常,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小小年纪不仅可以写诗作文,而且目光敏锐,敢于直言。有例为证,宰相张九龄有两个好友,一个叫严挺之,为人耿直,经常犯颜指出张九龄的缺点;一个叫肖诚,却善于察言观色,阿谀逢迎。有一次张九龄自言自语道:“严挺之为人死板,难于亲近,肖诚才柔和可亲。”李泌正巧在旁听到,马上反驳道:“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欢软美者乎?”意思是说:相公你自己也是平民出身,处理国家大事,素来就有正直无私的清誉,难道你也喜欢低声下气缺乏节操和能力软弱的人吗?张九龄闻听大惊失色,连忙道谢,从此称李泌为“小友”,两位相差四十四岁的人后来成为“挚友”。在当时的朝堂内外,上到唐玄宗,下到张九龄、张说、贺知章等等,大批王公朝臣都特别喜欢李泌,觉得这孩子以后一定能成为大器。
李泌虽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静若得意”,但是处在中唐乱世的他,却没有忘掉时代赋予的责任,李泌也在静观风云之变,等待一个入世的良机。一如诸葛亮躬耕隆中,不仕刘表。有一次,唐玄宗召李泌入宫讲解《老子》一书,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如果参悟不透,一般人根本是讲解不好的。但是李泌讲解得很好,让唐玄宗龙颜大悦。于是,唐玄宗就让李泌待诏翰林,同时又让他做太子李亨的宾客,供奉东宫。在东宫,李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本领,与太子李亨也就是日后的唐肃宗感情深厚,以至于称兄道弟。后来,成年后的李泌还成为太子李亨的老师。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逐渐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尤其是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信用奸人,朝堂晦暗,一场酝酿已久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耽于享乐,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再加上唐玄宗后期任用“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凭借着唐玄宗的信任,排斥异己,培植党羽,专权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后来,继李林甫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仰仗着杨贵妃得宠出任右相,更是“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搜刮民财,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佞当道,朝政腐败,以致让安禄山有机可乘。面对国事日非,才高八斗的李泌,虽然无法挽住李唐王朝这辆渐渐滑向深渊的马车,但他没有坐视不管。李泌看不惯杨国忠等人的所作所为,因此写诗讥讽杨国忠和安禄山,后杨国忠诬陷李泌对朝廷不敬,被罢官归隐山林,潜心研究学问。
朝政腐败,奸臣当道,加速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升级。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利,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线。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年12月16日),身兼三大兵镇独掌大军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举兵叛唐,而此时正沉迷于温柔乡里的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别人厌恶安禄山编造的假话,直到安史大军逼近长安,唐玄宗才如梦方醒。束手无策的唐玄宗,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趁着长安城的混乱,以亲征平叛为名,于延秋门仓皇逃走。行至马嵬坡,将士们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又缢杀杨贵妃,唐玄宗逃往四川。
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把李唐王朝推向颠覆的边沿,江山危若累卵。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虽然逃走了,但是李唐江山还在。李泌的铁哥们太子李亨顺势而为,公元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朔方诸将的拥立下于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自行登基称帝,遥称唐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唐玄宗李隆基得知这一消息后相当无奈,但自己毕竟是一个逃跑的皇帝。
3。
唐肃宗登基之后,首先想到了他的铁哥们兼老师李泌,便派人四处寻找,有意将李泌迎回朝堂辅佐自己。李泌毕竟胸怀大志,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此时正在结庐修道的他,闻讯后立即放弃隐遁生活,星夜兼程来到灵武拜见唐肃宗。从此,33岁的李泌波澜壮阔的一生正式拉开帷幕。
李泌来到灵武,身穿一件非袈非娑非僧非衲的白衣长褂,脚踏一双不履不屐不皮不革的芒鞋,现身于公众视线之中,引来不少人的好奇。李泌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成为唐肃宗的座上客。入议国事,出陪舆辇,军士和百姓见唐肃宗和李泌同乘同行,便悄悄私语道:“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新唐书·李泌传》里对此有详细记载。如果说李泌出山是为唐肃宗而来,倒不如说他是为大唐社稷而来。李泌知道唐肃宗有个心结还未打开,内心惴惴不安,因为自立为帝,终属非法。在出谋划策之前,李泌首先给唐肃宗吃了一粒定心丸,说道:“陛下,总有一天太上皇会回到长安的,那时他也只有做‘天子父’而已,而别无他想,这一点您就放下一百个心吧!”这个话如果从别人口中说出,唐肃宗可以不信,但是从李泌口中说出就大不一样了,对于唐肃宗来讲这就是最大的心理支持。后来,唐玄宗返回长安,果然如李泌当年所预判。
解开了唐肃宗忐忑的心结,接下来就是肃清叛乱。唐肃宗向李泌请教平叛策略,李泌一一给他分析当时天下大势和成败关键,深入浅出,有理有据,让唐肃宗大喜过望。唐肃宗想授予李泌官职,但李泌自称山人,表示自己已经是修道之人,坚决不做官,只以宾客身份来辅佐他。唐肃宗也不好强迫,只好授予李泌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从三品文散官),以“先生”尊称李泌。期间,唐肃宗朝政中遇见任何问题,都会向李泌请教后再作决定,李泌也不负所望,帮助唐肃宗筹谋规划,下了一盘大棋。李泌向唐肃宗精辟指出,虽然安禄山占据两京,气焰嚣张,唐军士气沮丧,人心动摇,但是安禄山所到之处,肆意掠夺财宝美女,这种贪鄙心理注定不能一统天下,汉人甘心从叛者寥寥,其余均属所迫,只要用兵得当,不出二年便可平定叛乱。李泌深入浅出的分析,更加坚定了唐肃宗平叛的信心,李泌还给他起草了一份《平叛策》,详细记载了平叛的步骤计划。但是后来可惜的是一向对李泌建议言听计从的唐肃宗,因为内心“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执念,军事让位于政治,这次他没有完全采纳李泌的建议,以至于“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才被平定,而此后又因平叛不彻底,产生藩镇之祸,成为大唐顽疾。
李光弼、郭子仪是唐肃宗所倚重的两员大将,但由于掌握重兵,不免引起奸佞小人的猜忌,流言之下,唐肃宗也疑心忡忡。特别是李、郭均已位极人臣,唐肃宗担心功成后无可加封,会引起不满。李泌看透了他的心思,劝说道:“两人报国安民,并无他志,以后封赏,按爵以报功,官以任能的先例,赏给他们二三百户封地就行了。”唐肃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使李、郭安心用兵,为平定叛乱建立功勋。对于这次平定叛乱,史书多归功于李光弼、郭子仪,而对首席参谋白衣山人李泌的贡献,常常是一笔带过。实际上,李泌的功劳不亚于诸葛亮辅佐刘备。《新唐书·李泌传》里曾这样评价:“独柳笿称,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可见在历史的缝隙里,仍可看到世道人心的公正。
还有一件事,李泌更是令唐肃宗高看一眼。唐肃宗在做太子时,宰相李林甫多次以进谗陷害他,积怨已久。唐肃宗即位后,打算将李林甫的遗骸挖出焚烧,李泌认为身为天子却念及旧恨,不能以宽广的胸怀显示于天下,会使那些投靠叛军的人失去改过自新的想法。唐肃宗大为不悦,对李泌说道:“你忘了往事吗?”李泌回答道:“臣考虑的不在于这些。上皇统治天下五十年,一朝失意(指玄宗逃亡四川),南方气候恶劣,而且他已年迈,听到陛下记恨旧怨,将会内心惭愧不乐。万一上皇伤感得病,就是陛下以天下之广大,还不能够安抚亲人啊!”话未说完,唐肃宗便感悟,下台阶抱着李泌痛哭道:“朕没想到这些。”由此可见,唐肃宗李亨对李泌的信任和两人间的亲密关系非同一般。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得到皇帝高看的李泌,受到了帝王以外所有人的抵制。李泌为平叛出谋划策,“权逾宰相”,不是宰相却干了宰相的活儿。再加上他与唐肃宗极为亲密的关系,一来二去就招来权臣崔圆和宦官李辅国的猜忌。对于“有则有,无则无,不追求有,不在乎无”的李泌来讲,自知进退,两京收复后,平叛大局已定,他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中心,跑到衡山当了一个仙风道骨的隐士,这就是李泌虽屡遭谗嫉而未被祸及的大智慧。
4。
宝应元年(年),唐肃宗李亨驾鹤仙去,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唐代宗对于李泌的才学也是很钦佩,一度请他出山,然而历史再次重演,朝中宰相元载、常衮先后猜忌李泌,把他排挤出朝堂,让他到地方任职。李泌淡然处之,任职地方虽然与长安相隔千里,但是唐代宗每有疑难必然会问及李泌,李泌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该仕则仕,该隐则隐,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也只有持道家“无我”精神,持儒家“无可无不可”态度的李泌才能做得到。
李泌被贬至地方任职,道骨仙风的他尤爱青山绿水,于是他选择了远离权力中心的诗情画意的杭州。公元年,李泌奉诏千里迢迢来到杭州刺史任上,就是这样一位中唐奇人,从此与一座湖山名城结缘。此时的杭州虽然建城已有多年,但仍是民生凋敝。如果细说杭州建城史,还得从隋开皇九年(年)说起,隋文帝杨坚平陈,南北统一,废钱唐郡,改置杭州,初治余杭,次年移治钱唐,这也是“杭州”之名,首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隋开皇十一年(年),将杭州钱唐县治由灵隐山下移至柳浦西(今杭州江干一带),大臣杨素奉命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当时杭州城的大致范围是南至吴山、北到钱塘门、西临西湖、东近盐桥河,这就是最早杭州城的轮廓。
隋文帝建城之后,人开始逐渐聚居于湖的东面,钱唐湖的地理位置开始出现在城的西面,依照中国地理命名惯例,“钱唐湖”开始具备改名为“西湖”的条件。据《乾道临安志》记载:“自陈置钱唐郡,隋废郡为杭州,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唐贞观中,户三万五百七十一,口一十五万三千七百二十九;开元中,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随着杭州城居民的逐渐增多,饮水问题成为杭州城一大难题,因为杭州曾是桑海沧田,这片土地起源于海潮的起落,水总是带着海潮的咸苦。再加上当时的杭州,海水经常倒灌,导致地下水都是咸水,城中根本没有淡水可以饮用。没有办法,城中百姓或到西湖取水,或到地势高的山上去找泉水,生活十分不便,杭州城根本不适宜于人类居住。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杭州城人口始终无法繁盛,大文豪苏轼曾用“居民零落”来形容他眼里的杭州。无疑唐德宗朝时的杭州,绝非柳永所描绘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大历十四年(年)五月,唐代宗逝于长安,太子李适即位,时年三十八岁,即为唐德宗。虽然,群臣为李适请上了一个“圣神文武皇帝”的尊号,但是他接手的却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没落帝国。正当唐德宗施行“两税法”,力图中兴时,外放杭州出任刺史的李泌,也在开始着手一座城市的规划治理,彻底解决城市居民的饮水问题。
公元年,即唐德宗神建中二年,六十岁的李泌,可谓进入人生暮年,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任。李泌到任后发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居民都不愿意住在城里,而是临湖靠山而居。李泌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因为城里没有淡水,生活极其不便。作为刺史的李泌便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解决百姓饮水问题,他发现西湖水清淡可口,可以养民,又有泉眼数十道潜流地下,于是决定凿井引水。但是如何才能把西湖的水引到杭州城内呢?李泌想了个办法,自涌金门至钱塘门分置水闸,挖井引水。
公元年9月,李泌开始组织掘地沟砌石槽,石槽内安空心竹管,引西湖水至城区,历时二年有余,终于在当时人口相对稠密的涌金门一带,开凿了六口井,这六口井分别是相国井、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和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李泌所开六井与普通水井不同,由入水口、地下沟管、出水口三部分组成。它采用“开阴窦”(即暗渠)的办法,将西湖东岸(涌金门至钱塘门之间)疏浚,把湖底挖成入水口,砌上砖石,外面打上木桩护栏,在水口中蓄积清澈的西湖水,有的还设有水闸,可以随时启闭。然后在城内居民聚居处开挖6口大井(池),砌以砖石,蓄积饮用水。再在西湖入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开挖深沟,按上竹管,使入水口与出水口相连,将湖水引入方井,解决城中居民饮水问题。李泌的杭六井工程为杭州城日后容纳更多的居民奠定了基础,从而开启了杭州城千年繁盛的序章。
据专家考证,李泌所开六井与成都平原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相比,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堪称是小型版的都江堰。
5。
正当李泌解决了杭州居民饮水问题,将城市治理得井井有条时,唐德宗李适接手的没落帝国却又狼烟四起,外有吐蕃咄咄逼人,内有藩镇割据一方。唐德宗有意恢复,但是有心无力,导致叛军四起。之后,又连续爆发“四镇之乱”、“泾原兵变”、“奉天之难”等一系列藩镇兵变。
朱泚占据长安,自称大秦皇帝,与其他五镇遥相呼应,直接威胁德宗流亡政府。唐德宗被迫逃往梁州(今陕西汉中市),帝国社稷几尽倾覆,生死存亡就在眼前。这时唐德宗想起了李泌,想起了自己爷爷和父亲都交口称赞的这个人才,他派人紧急召李泌前来参赞。此时,耳顺之年的李泌本来已经在衡山避世修炼多年,一听唐王朝再度陷入危机,德宗有难召唤,便千里单骑赶赴梁州。这一次唐德宗似乎大有吸取父亲、爷爷和太爷的教训,一定要重用李泌,李泌被唐德宗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李泌也因德宗给予的种种殊荣而受到朝野瞩目。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李泌再次出手,在不动兵戈的情况下,曾单骑去与反军首领达奚抱晖对峙,圆满解决陕州问题。李泌还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以天下为棋盘,各国为棋子来博弈,精心构建了被后世称之为“贞元之盟”的反吐蕃联盟,联合回纥、云南、大食、天竺,平定吐蕃心腹大患,辅佐唐德宗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可谓是居功至伟!
公元年三月,李泌在长安宅中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唐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中唐历史舞台上一颗璀璨巨星就此损落,让大唐天空黯然失色。李泌一生波澜壮阔,始终与那个跌宕起伏的王朝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所历经的中唐“四朝”的起起落落,他的身影无处不在。《新唐书》说他:“泌出入中禁,事四君,数为权辛所疾,常以智免。”从玄宗朝的聪颖早慧,到肃宗朝的主理军机;从代宗朝的避世归隐,到德宗一朝的力挽狂澜,李泌都是“权逾宰相”而从不越位,他功成名就后又都悄然归隐,“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在名山大川深处做他的隐士,即无得意时的忘形,也无落魄时的潦倒,正如他少年时所说:“静若得意”。
同样,李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开凿了六井,开启西湖之水养民的时代。“自唐之李泌下迨两宋,凡杭州的贤有司,几莫不致力于导湖浚井。”自李泌之后,先后又有白居易、钱缪、陈襄、苏轼等历朝历代杭州主政者多次修复杭六井,不断为其注入活力。《旧唐书》评价:“改杭州刺史,以理称。”《新唐书》则说:“徙杭州刺史,皆有风绩。”虽然两部唐书都未详载李泌在杭州任上的具体作为,但却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白居易在他的《钱塘湖石记》中也曾这样写道:“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李泌任后多年,文化巨匠苏轼有幸来到杭州刺史任上,继续接力修复六井。苏轼为后人对李泌筑六井的意义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解释,他在奏报皇帝的《乞开杭州西湖状》中写道:“杭之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
岁月匆匆千余载,唯有此处忆相逢。功名富贵如敝屣,计将安出定乾坤。
而今,千年已逝,李泌当年开凿的六井大都湮没在历史烟波中,仅存相国井遗址,但让世人永久铭记的不仅仅是李泌解决杭人卤饮之苦的为民情怀,还有他辅佐四朝君王,抚危定倾,再造唐室的卓越才能,以及他崇尚出世无为视功名富贵如敝屣的高尚品德。(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