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谢国遗址不在唐县,不在信阳,在今南阳宛

北京治疗白癜风在那个医院比较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南阳南阳,战国置南阳郡,秦汉三国因之治宛县。隋初郡废,改县称南阳县,属邓州。五代宋皆不改。元至元八年升为南阳每,乃治南阳县。明清不改。一九一三年废府存县。此宛,南阳县故址均即今县(也即今南阳市)。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南阳府山川山下云:“在南阳县北二十五里,一名黄山……相近有北筮山”。今南阳县东北二十余里白河西岸有黄山。如《潜夫论》所注北序山即北筮山”不误。那末北序山或序山在此附近,古申城也当离此不远。又序一作谢,《潜夫论》引《诗》曰:“于邑于序”,则序山即谢山也。《水经·比水注》:“比水又西南流,谢水注之。水出谢城北,其源微小,之城渐大。”其山当与谢水有关。至于谢国所在,由于史书记载有限,各家考证,从唐宋至今,未能一统,总括起来主要有三说,即南阳说,唐河说及信阳说。南阳说,主张在今南阳县境内,《国语·郑语》西周末司徒郑桓公曰:“谢西九州何如?”三国韦昭注曰:“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棘阳下刘昭注引《荆州记》释得最为具体,串:“东北百里有谢城”。《路史·国名记甲》引《荆州记》同,唯后多有谢水”三字。据王谟《汉唐地理书抄),此《荆州记》作者为盛弘之。盛氏为南朝宋人,做过临川王刘义庆侍郎。《宋书·刘义庆传》谓临川王在元嘉九年至十六年间出任荆州刺史,盛当时以侍郎身份赴荆任事,《荆州记》也当在此时所撰。由于他熟悉历史典故,注重调查研究因而此书内容丰富、考证严谨,是我国早期著名的方志之一。东晋南朝时代,荆州地方志不下十种,但素以盛氏《荆州记》最为后人所推崇。学者王漠曰:“《荆州记》作者数家。惟盛弘之最著,诸书称引盛记亦最多”。可惜其书至唐末已佚。现只留有清朝人的三种辑本。乾隆年间王谈所辑《汉唐地理书抄》引盛氏《荆州记》同刘昭注。光绪时曹元忠《笺经室丛书》及陈运溶《麓山精舍丛书》所辑盛氏本均遗漏,但陈氏所有辑齐刘徽之《荆州记》。关于古谢城方舆完全同盛氏《荆州记》刘昭南朝梁人,注《续汉书》时,距盛氏时间不远,当亲见其书,且刘徽之《荆州记》也谓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应该是可靠的。所以宋严粲《诗辑》等书皆以为是而引之。另外《读史方舆纪要》、清《乾隆唐县志》、《嘉庆重修一统志》、《水经注图》等也谓谢在棘阳东北,或谓以盛氏《荆州记》为据。盛弘之,刘徵之所言棘阳何在?据载,汉高帝七年,置棘阳县,因于棘水之阳得名。汉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惠帝改属新野郡,南朝宋大明王断属河南郡。其县治,据《水经·氵水注》曰:水东南与棘水合,又南迳棘阳县之黄淳聚,又南迳棘阳县故城西。应昭曰:县在棘水之阳,是知斯水为棘水也。“棘水又南迳新野县”则故棘阳县治在北魏新野县之东北。《读书方舆纪要》卷五十一新野县下有棘阳城曰“县东北七十里,古谢国也。”程恩泽《国策地名考》卷七黄棘下所载同。《嘉庆重修统志》南阳府古迹亦谓“棘阳故城,在新野县东北”。杨守敬《水经注图》也把故棘阳县标在清新野县东北。断野县,北魏、明、清皆治今县。明野县东北境与唐河、南阳接壤,其界也当与今大致相同。而棘水,据熊会贞曰溧河,自新野县东北,西南流至襄阳县东北入白河。溧棘音近,即棘水道。”杨守敬水经注《水经注通检今释》也把古棘水释作今溧河。按其形势,此说当不误。则古棘阳县当在今河南新野县东北七十里的溧水之阳。棘阳东北百里即谢城。南朝宋百里合今几里无考。但据陈梦家《亩制与里制》一文考定,东汉晚期为.56米为一里,北周.41米为一里,那末南朝宋也应相当于此。今米为一里,则南朝宋百里,约合今八十里。如此,新野县东北七十里或八十里,则古谢城当应在今南阳县东南。今其地有以谢命名的东谢营、西谢营即古谢国之所在无疑。其后,史书记载虽然没有如此具体,但大多以为谢在今南阳县境。欧阳修在其《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曰:“其(谢)国在南阳宛”。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在《诗集传》卷十八《菘高》注下曰:“谢在今邓州南阳县,周之南土也。”差不多与之同时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应麟,也在他的《诗地理考》卷三中引《郡国志》“南阳郡宛县,本申伯国”,又引刘昭注。《元一统志》卷三南阳府下引唐臣(疑有脱误)宛城怀古诗曰:“疆宇已非周谢国,风烟犹是汉南郡”。当以宛县为周谢国也。南阳说时间最早记载也非常具体,而且比较符合历史事实,我们以为是正确的。唐河其次是唐河说。此说以为古谢国在今唐河县境。唐河县,隋唐时为上马县,属唐州,天宝时改为泌阳县,为唐州治。宋、元不变,明初县废,降州为县称唐县,后因与直隶唐县重名,年改名为比原县。年改为今名,称唐河县至今。唐河说始于宋代,《太平环宇记》卷百四十二唐州湖阳县下曰:“谢城本旧棘阳城,《水经注》曰:谢水出谢城北,其源微小,之城渐大,城周回侧水,申伯之都邑。诗云申伯番番,即入于谢。今申国在宛北,自申迁于谢”。又曰:“棘阳故城,古谢国之地,在棘水之阳,后为县,有废城在今县北”。所引《水经注》中之谢水,相当于今何水已不可考,或谓之今涧河,也无确证。宋之湖阳县,即今唐河县西南之湖阳镇,乐史以为谢城即旧棘阳城,且在今湖阳镇北即唐河县西南。这是最早比较明确地提出古谢国在今唐河境内之说。北宋末欧阳忞编著的《舆地广记》卷八唐州湖阳县下曰:“棘阳故谢国,《诗》所谓申伯番番。即入于谢者也。两汉为棘阳县,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其后省焉。故城在今县西北”。所载地望与《太平环宇记》相同,唯“北”作“西北。关于棘阳在湖阳,谢即棘阳的说法是不妥当的。因为第一,棘阳故城不可能在宋之湖阳县境内。当时该县北邻泌阳县(治今唐河县),两县间西有泌河(今唐河上游),东有醴水(今三夹河)。据《太平环宇记》卷百四十三泌阳县下曰:“以地有泌水经其阳故名”。又曰:泌水“在邑界”,则泌水为湖阳与泌阳之界河。而棘阳者,据东汉应邵曰:“在棘水之阳”而得名。古棘水如上考,即今溧河。溧河发源于今南阳县东北雷庄一带,而后南偏西流,迳南阳县瓦店东,南流入新野县界,再南经过溧河铺,又西南在新野南入白河。此河在泌河西南数十里,也就是古棘水根本不可能流经当时湖阳县境。故古棘阳城不可能在宋湖阳县北。如前所考,古棘阳应在今新野县东北溧河之阳。第二,所谓谢即棘阳,不知所据,《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等早期地志均不见记载,其说可能来自《水经·比水注》。因其书曰:“(谢)城周回侧水,申伯之都邑”。“其城之西,旧棘阳县治,故也谓之棘阳城也”。如是则谢与棘阳本为两地。《水经注图》也画在二处。疑《太平环宇记》及《舆地广记》附会,或是引《荆州记》文的脱漏所致。即或棘阳为古谢国,那么棘阳不在今唐县南,谢岂还能在这里?但是在唐河县的说法影响较大,传之也有一段时间,以后为许多志书所采用,如明《嘉靖南阳府志X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本第三册)。《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百十一南阳府古迹等,皆以为谢国在唐河县南,胡阳北。明《嘉靖南阳府志》志》是现存南阳地区较早的一部方志,顾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及官修的《嘉庆重修统志》更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和有名的地理总志,史学都以为信史,所以现在许多辞书也纷纷采用,这样更使人觉得这一说法的正确性。这三部方志,编纂者的态度是认真的,他们在作出结论时,其后大多引有根据。在说古谢国位于唐县南、湖阳北后,或引了盛弘之的《荆州记》,或引“棘阳东北有谢城”,或引曰:“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疑前者说“百里”二字,其实是引《荆州记》文也。如前所考,棘阳东北百里应在今南阳县东南,何以会认为在今唐县境?可能是这些作者认为盛氏所说的棘阳在今新野县治。因为现在的新野历史上曾经做过了棘阳县治所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南阳府·新野县》沿革曰:“汉置新野县,后周改县曰棘阳,初复曰新野”。此处的新野棘阳县治,即今新野县。此县东北百里,则可以在今唐河县南湖阳镇北也,孰不知盛氏所指之棘阳,乃是南朝宋之棘阳,它在北魏已改名为南棘阳县,《魏书·地形志》“汉广郡领县二,南棘阳,西棘阳,即是”。这与以新野县改名的棘阳县根本无关。如以今新野县当《荆州记》里的棘阳县,那就不是了。至于有的学者,以清乾隆末黄文莲的《谢城怀古》诗为据,分析得出古谢国应在今唐河县湖阳镇西苍台镇附近的新说法,似也不是。黄氏是清中期上海高行镇人,曾迁泌阳知县有政绩称“黄青天”,后移署唐邑,泌阳民争之,遂回任,又一年卒于官。他主持编修了《唐县志》,其志卷一《地舆志·古迹》及卷八《宦迹志》皆谓谢城在唐县南湖阳城北,且也引了《荆州记》渭“‘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即此”。但在卷十《艺文志下》载有黄文莲《谢城怀古》诗曰:“跋马湖阳镇,言寻古谢城,林空樵径入沙软女墙倾。峻岳天边影,流泉涧底声把这些看作黄氏确实目睹了塌倒于平沙之中的古谢城墙、证据是不充分的,即使黄氏是这个意思,那岂不与前面所说的古谢城方位矛盾了吗?所以实在不敢苟同。最后是信阳说,主张在今河南信阳,罗一带。信阳,唐申州,宋太平兴国元年改为信阳军。元初改置信阳州。州治义阳,信阳军信阳州治信阳,皆即今河南信阳市。元至元十年信阳州徙治罗山县(即今县)。明初复故治年废为信阳县。朱熹在《诗集传》中《崧高》注下认为谢为南阳县,但他在《黍苗》下却又注曰:“谢邑名,串伯所封国也,今在邓州信阳军”。可见他在南阳、信阳二说之间犹豫不决,故出现了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与此同时,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十信阳军下说得更为具体,其曰“谢城,在军东三十里,申伯所封之邑也。”稍晚祝穆所撰《方舆胜览》卷三十所载也同。以后许多古代地理名著把它作为一说采人。如《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信阳州罗山县下曰:“谢城,县西北六十里,盖古申伯所都”。《嘉庆重修一统志·汝宁府古迹》下也曰“谢城,在罗山县西北二十里,淮河之南,浉师河东北,相传古申伯所都”。今信阳东三十里,也即罗山西北三十里。《读史方舆纪要》作罗山西北六十里,当也指一地。有些方志则以为在今信阳西北,如乾隆《重印信阳州志》卷之一古迹曰:”谢城,西北六十里淮北浉河西北”。《民国重修信阳县志》卷四古迹曰:“谢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淮河北氵师河西北,《方舆胜览》云申伯所封之地即今平昌关北之古城”。今信阳西北平昌北有古城,方位确如方志所说,则谢城又在今信阳西北七十里处,与在信阳东不同。谢之有信阳者,与认为申在信阳有关持信阳说者大都认为信阳为申之初封,至宣王时改封于谢迁南阳。如此则信阳不应有谢只应有申。今有谢,显然不符合史实,或此谢非谢国之谢。也有以为申始封于南阳、而后改封于今信阳市区之谢称申,如此则谢在信阳,但西周晚期铜器《仲父簋》铭文有“南申伯”。据李学勤先生考证,此无疑是《诗经崧高》篇里的申伯(论仲福父簋与中国见《中原文物》.4)。此器发现于南阳而不在信阳。可见当时申在南阳,故曰谢在信阳也缺乏证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钱林书先的考证)信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