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尧故里,中山古都。
唐县之名,源于唐尧.相传放勛受封唐侯于太行山脉东麓的丹凤山脚下,成为圣德贤明的领袖。至今唐尧的传说在这里广为流传。这一带三面是山中间是盆地,面朝东部广袤的华北平原,有一条河流(倒流河,古称唐水)发源于盆地中的一座小山(古称委粟山),自东向西汇入唐河(古称滱水)。此地水草丰美沃野平畴,周边山上森林茂密,果树成林,非常适宜人类耕牧、居住。先民们在此地生活了很久。在唐尧文化研究会的弘扬传承下,唐尧的传说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陆续在这里建设了唐尧受封地、古唐侯国遗址、唐尧叠石望母台等十几处纪念碑亭。先商遗民在此地耕作生息、有从封庄宋庄、北店头野庄一带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陶器残片可以为证。白狄始来,大唐欢迎您。西周分封以后,北方的狄族受到日渐崛起的秦国晋国的驱逐和压制,一部分白狄、赤狄部落先后从陕北晋西北的高原跨过黄河穿过太行山来到东麓,一部分在滱水的东岸定居下来,这里水草肥美,与他们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很是契合。他们与久居此地的先商遗民融合,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据唐县文化学者、地名专家们考证,西赤、庵里、北店头、委庄、东杨庄,南北城子、宋庄、封庄,上下赤城、十二底下,同龙,马家佐、游家佐、显口、白合、洪城、河暖、周家堡、雹水、伏城、西城子、西下素、钓鱼台等地,这一带曾是白狄、赤狄、鲜虞部族长期居住活动之地。另有一部分白狄部落进入石家庄地区周边,建立肥国、鼓国、仇由。其中以早就定居于正定新城铺(古称新市县)的鲜虞国最为强大。这些狄族先后攻邢灭卫,让周边国家寝食难安。晋国在荀吴的率领下先后灭掉肥(藁城)鼓(晋州)。在唐尧受封地附近周边,包括东杨庄,南北城子、宋庄、封庄。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比较明显。西北背靠丹凤山,三面是峭岭深沟,易守难攻,非常适合修建城池。受齐相管仲的建城思想指导,建成了功能齐全、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占地约万平米的中人城。另外在唐尧曾建立都城的孤山及固城、长古城人口聚集的一带,白狄人也逐渐与当地人结合繁衍起来。晋国军队尾随而来,公元前年,晋国看到鲜虞不修武备,抓住机会,大举进攻,占领中人城,大获而归。这是信史中第一次提及唐县的地望。而鲜虞深深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公元前年鲜虞聚集力量,报复晋国,战于平中,平中一说在晋地,一说在唐县境内,中人附近。平中之役成功的俘虏了晋国大将观虎,原因是晋军轻敌,侍其勇也。骄兵必败古今同理。委粟山,成为中山国号的源头。石家庄地区的鲜虞部落由于战败迁至唐县,与这里的鲜虞族汇合,这个民族尊崇大山,敬奉山神,仰慕庄严刚正伟岸的灵魂,他们一起在中人城建立中山国。史书首次提到“中山不服”,中山国号首次登上历史舞台,这一年是公元前年。晋士鞅、卫孔圉连续两年发动对鲜虞之战。以报获观虎之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