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吃辣吗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39797.html
年12月29日到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深入贫困山区的阜平县考察调研,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几年来,全市上下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落实党中央和河北省委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既下硬功苦功,又讲方式方法,取得了历史性成效。到年底,全市贫困人口由年建档立卡的91.1万人减少到0.5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2.1%下降到0.09%,全市9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工作体系,留下了脱贫攻坚的“保定印记”。
“1”——始终坚持“一个统领”
我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之后考察脱贫工作的第一站,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为此,我市以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举全市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
思想发动,以“一呼百应”之势开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阜平县之后,市委迅速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市县乡村干部广播电视大会,层层传达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形式,向全市人民传递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考察脱贫攻坚的重要讯息和讲话精神,在全市掀起学习贯彻高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总书记扎实深入的作风,给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全市上下备受鼓舞、士气高扬,特别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被充分点燃。全市上下一呼百应,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摆到各项工作首位。
高位推动,以“一杆到底”之力攻坚。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市强化组织领导,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实际,划分为“三大战区”(阜平和涞源两个深度贫困县、其他7个贫困县、13个非贫困县各为一个战区)和基础提升、帮扶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社会兜底保障、产业扶贫、京保扶贫协作等8个工作专班,分别由书记、市长、副书记等市级领导牵头,各县也按乡镇划分若干战区,组建一系列专项工作组,分别由县领导牵头负责。所有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全部包县包乡包村包片,定点包联,责任捆绑,砸死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的工作责任,构建起“四级书记”抓扶贫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格局,确保将一切力量和资源向脱贫攻坚汇聚。
督导促动,以“一线工作”之法作战。各级领导“既挂帅”“又出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方实际,一线指挥、分类指导、精准推动。市级层面从有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5个常设指导组,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指导服务,帮助基层发现问题,解决困难,推动落实。与此同时,通过培训研讨、约谈问效、强化督导等方式,推动责任落实。落实脱贫攻坚“擂台赛”制度,每月开展一次,说工作、晒亮点、查不足、找问题、定措施,比拼干事精气神、比拼群众满意度,有效点燃大家的工作激情。
“2”——突出把握“两个优先”
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为此,我市把产业和就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重点谋划、重点推动。
优先发展产业。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创新发展举措,增强造血能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区域统筹,规划建设特色农林、绿色能源、旅游休闲、家庭手工“四大特色扶贫产业带”,推动实施蔬菜、林果、食用菌、中药材、光伏等12大“特色产业扶贫工程”,着力打造长短结合、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把建园区、育龙头作为发展产业的重要举措。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个,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家,建成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7个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依托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为农业园区产业升级和产品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打造了“老乡菇”“桃木疙瘩”“唐尧山下”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以“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其中2个以上产业覆盖6.5万户,3个以上产业覆盖3.4万户,年全市贫困户通过产业年均增收多元。深化农村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9个贫困县共注册专业合作社家,带动贫困户5.86万户、贫困人口约13万人。阜平食用菌产业扶贫模式、涞水“双带四起来”模式、涞源光伏扶贫、易县“三带四金”模式、唐县产销对接等案例入选全省、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在全省、全国推广。
优先促进就业。把促进就业,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作为脱贫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通过技能培训、扶贫车间吸纳、组织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人员就业。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主体,通过逐户摸排,将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全部纳入台账管理,建立“一卡、一包、一书”制度(就业服务卡、政策宣传包、技能培训证明书),实施跟踪服务,分批分期进行技能和引导性培训,重点实施了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教育等技术培训,让贫困群众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就业技能,目前已培训3.5万人次。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布鞋、毛绒玩具、传统工艺品等家庭手工业,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让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实现稳定的薪金收入。特别是在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区设立扶贫专岗、建立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建立扶贫产业园,发展特色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和就业援助等,通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就业扶贫日”等活动,发放就业创业明白纸、宣传手册、岗位推介清单等,帮助群众就业创业。积极对接京冀用工单位,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转移就业贫困人口余人,其中到北京就业多人。多渠道开发了安防员、护林员、环保员、保洁员等农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年龄偏大、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每人年均增收元以上。
“4”——坚持做到“四个并重”
脱贫攻坚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四个并重”——
坚持强化外力与激发内力并重。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注重把强化外力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结合起来,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双动力”。一方面,把外力用足、用准、用到位,调动多方力量,推动多层次帮扶。抽调市、县直机关单位精干力量组成驻村工作队,连同中央、省派驻村工作队员,共个单位个工作队长期驻村,开展“五包一”“三包一”“一包一”帮扶,实现所有贫困村组织力量全覆盖;组织市内11个经济强县结对帮扶9个贫困县,推动产业对接、就业对接,助力贫困地区发展;大力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让企业与贫困村对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特别是高度重视并认真落实京保扶贫协作机制,协调推动北京7个区与我市8个贫困县对口帮扶,积极开展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和劳务协作等。几年来,协调争取北京市援助资金达10.3亿元。同时,选派78名干部、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北京挂职和跟班学习。组织开展消费扶贫对接,在北京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专门建立“保定馆”,安排8个受援县的35家企业款产品入驻。另一方面,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大力推行“志智双扶”。着眼“拔穷根”,积极推动教育扶贫,推出三年教育提升计划,建成68所山区寄宿制学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建立了以阜平县职教中心为核心的“北京·燕太片区职业教育协作区”,累计实现名贫困学生毕业就业。切实办好新时代农民夜校和讲习所,赋予农民一技之能。易县教育的“三个创新”被誉为教育扶贫“易经”在全省推广,并在央视一套《教育强国》播出,《中国教育报》做了专题报道,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给予高度评价。同时,针对部分群众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