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说:传庭死而明亡矣。
孙传庭,是大明王朝最后的希望。
孙传庭曾连灭15股义军,擒获老一代“闯王”高迎祥,与洪承畴等人一起将明末起义打入低潮。
即便在大厦将倾的最后时刻,他依然表现出可圈可点的军政素养,给李自成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可是,他最终还是连续大败于李自成,兵败身死。
这是为什么呢?
一出道就立下大功
年,孙传庭被任命为陕西巡抚,担负起剿灭起义军的重任。
要打仗,自然需要人需要钱。
可是,崇祯告诉他:措兵难,筹饷更难。可以给你六万两饷银,其他你自己想办法!
缺钱缺兵,孙传庭可以倚仗的就只有自己的才能了。
孙传庭以有限的财力募得标兵,加上朝廷提供的屯兵、民兵人,合计人。孙以此为基本,勤加训练。
然而,他还未来得及整顿军政时,“闯王”高迎祥来了。
高迎祥是当时天下起义军中影响最大的一支,他们突出重围,直奔关中。
而孙传庭到任不足两个月,不但缺兵少粮,兵也还未练好。
形势危急,众寡不敌,只有以计取之。
孙传庭抓住高迎祥走子午谷道,沿途行军困难、疲惫的弱点,设伏于黑水峪,以逸待劳。
在高迎祥军被诱入伏击圈后,孙传庭依托有利地形,猛烈进攻义军。
一战之下,起义军全军覆灭,高迎祥及其手下大将黄龙、刘哲等人被俘,后被押解京师处死。
到任两个月,孙传庭即解决了老一代“闯王”,声名鹊起!
军政全才,义军克星
其后,孙传庭开始全面施展其军政才能。
他一面推行“清屯”之法,清理被豪强侵吞的屯田,一面整顿吏治,发展商业,多方扩充财力。
同时,他继续狠抓练兵,使其秦兵成为与关宁铁骑并称的天下劲兵。
其间,由于孙传庭练兵太严,一度引发兵变,但当时的崇祯还算头脑清醒,不但未加责备,反而又调川兵由孙调遣。
经过整顿,陕西军政事务得以振作。
与此同时,孙传庭“剿匪”也没有落下。
当时,洪承畴负责西面,主要与李自成作战,而孙传庭主要负责东面,镇压其他义军。
在很短的时间内,孙传庭连破15股义军,基本上肃清了所负责区域的义军。
李自成在洪承畴的打击下日子也不好过,本想与过天星等部会和,不想这些武装都已经被孙传庭所收,李自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洪承畴趁机在潼关南原大破李自成,李自成只带18骑突围而去。
此时,老闯王高迎祥已被灭,李自成几乎被打光,张献忠被招安,明末起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由于孙传庭的杰出表现,他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自视不凡的杨嗣昌称:洪、孙二臣,亲历战阵,臣亦不及。
而时人也认为:孙传庭“威名几轶于承畴矣”,威名几乎盖住了上司洪承畴。
那么,这位义军克星,为何最终兵败身死呢?
冤狱:“天翻地覆”的三年
就在孙传庭摩拳擦掌,准备消灭李自成,彻底扑灭义军最后的火苗时,清军第五次入塞。
洪承畴、孙传庭奉诏赴京勤王。
洪、孙表示:留下一人在陕,彻底消灭李自成如何?
崇祯否决。
李自成幸运地渡过了危机。
然而,遗憾的事情还没有结束。
勤王之战,要与各路军队、官僚“合作”,很快,孙传庭陷入了扯皮之中。
恰此时,孙传庭感冒失聪,请辞。
正好,与孙扯皮矛盾的一些官僚指责孙的信息也传到崇祯耳中。
崇祯震怒,将孙下狱。
这一关,就是三年。
三年间,天翻地覆!
在北方,洪承畴的13万精锐,在松锦大战中大败,大明的精兵劲卒几乎殆尽。
李自成、张献忠趁机崛起,迅速壮大,连克名城,横扫中原。
正在监狱中的孙传庭或许不知道:他已成为大明最后的希望。
不慎“豪言”
形势危急,崇祯被迫找孙传庭救场。
或许孙传庭被关押太久,对外面的情况不甚了解,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崇祯问孙传庭:需要多少人马?
孙传庭根据三年前的经验,豪言:得精锐五千人足矣!
崇祯大喜,从京营调兵给孙,令其灭贼。
然而,当孙传庭就任,很快发现自己错了。
当初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秦兵,或在松锦之战中跟着洪承畴报销了,或在与李自成的几次较量中被歼灭,剩下的不多了。
同时,李自成也不再是当初那个李自成,他已经拥有数十万大军,并经过严格整顿,统一了军制、军令的强军。
根据实际情况,孙传庭再次上书:敌人有几十万大军,我就算再牛逼,也不可能以一当百呀!我需要饷百万,练兵二万,才可破敌!
其实,根据敌情,面对数十万敌军,孙不过要多增练兵1.5万,已经是非常合理,甚至有些保守的要求了。
但是,崇祯却怒了:这跟你当时面奏的不一样呀!练好手上的兵,足饷一月,“卷甲出关”,不许逗留!
孙传庭确实在未了解状况的情况下做出过“精锐五千人”的承诺,但身为统帅,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更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
被迫出战
孙传庭到任后,雷厉风行,处决了此前此前屡屡不遵军纪的贺人龙,“诸将莫不洒然动色”,“自是兵威遂振”,军心士气为之一振。
然而,就在孙准备好好整顿时,崇祯下诏:立刻出关,救援开封!
当时,孙刚刚接手,有刚斩大将,显然准备不足,上书:兵新募,不堪用。
崇祯哪里理他,严令出战。
后来的事实表明:孙传庭的等人用兵以几乎做到极致,但军队未来得及充分整顿,是其败因。
柿园之战:一如既往的卓越将略,无法挽回败局
孙传庭旋即表现出杰出将略,使明军一度看到胜利希望。
1、高明的行军,使明军掌握主动。
当时,其他几路援军已为李自成所击破,而开封又已淹弃,李自成已调兵西进,专力对付孙传庭。
如果孙自潼关走直线,与严阵以待,先处战地的农民军交战,将十分被动。
而且,潼关以西,沿黄河而进,所过古道极易中伏。
孙传庭遂兵分两路:偏师出武关,走南阳,吸引李自成;自率主力出潼关,过太行,涉汜水。
李自成为偏师所吸引,先引军往南阳,击败偏师。
然而,孙传庭军已经进至郏县。
李自成匆忙回军来战。
孙传庭先处战地,“设三覆以待”。
2、设伏破敌。
两军相遇,明军以前锋牛成虎佯退诱敌,李自成中计,陷入明军伏击圈。
旋即,明军四面兵起,农民军大败,损失数千人。
李自成被迫下令撤军,向东撤退。
3、新募之兵的悲剧。
李自成败退中,令人“弃甲杖军资”于道。
“秦兵趋利”,立刻争抢物资。
这时,与李自成合营的罗汝才抵达,从明军背后杀入,李自成部见明军已乱,也回头发起反击。
明军大败,孙传庭引军经巩县退回陕西。
而农民军“见官军之强,不复追矣”。
此战,由于连日大雨,粮车难继,明军只好采青柿充饥,因此此战也被称为“柿园之战”。
尽管困难如此之多,但明军在孙的指挥下依然一度占据优势。
明军虽折损数千人,但农民军也“丧精锐八千余人···非汝才救至,竟歼矣”。
只是,军事指挥上的突出表现无法改变军纪整顿不足的困境。
经过紧急整顿,军队可以提高正常情况下的纪律,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遵守纪律尚未形成习惯,一遇到突发状况,明军就暴露出“不堪用”的本色来了。
再次被迫出战
孙传庭退回陕后,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整顿。
他一面整顿军纪,增募勇士,强化军力,一面搬出“清屯”之法,改善财政状况。
同时,针对柿园之战中粮食运输困难的教训,他打造了“火车”。
这些“火车”,既可以用于运输物资,也可以装载火器,结成车营,发扬“以车制骑”的战法(李自成军骑兵优势明显)。
对于出战时机,孙传庭认为不宜早出,应先坚守潼关,择机再战。
毕竟,无论是“火车”还是新募之兵,要完成磨合尚需时间。
这一次,面对崇祯的催促出战,孙传庭尽可能拖延时间。
他不但反复上书强调不能急战,还写信给京城官员,希望能够帮忙说服崇祯。
然而,崇祯不仅急促催促,甚至怀疑孙拥兵不战的意图,陕西官员担忧:督师再不出兵,“收者至矣”,再抓你去坐牢!
最后,崇祯连番急诏下,孙传庭被迫出战。
毫无意义的部署
孙传庭以兵部尚书的名义,做出了多路部署。
其中,除他自率之军外,拥兵数十万的左良玉应自九江北上,夹击农民军;河南总兵引军会师于洛阳;宁夏等地部队进入关中,作为预备队;甘肃、四川兵防农民军串入商洛。
这个部署,南北夹击,歼灭农民军,同时,又照顾了陕西,防范农民军自商洛入陕。
这是一个严密的部署。
可是,大明早已崩坏,这样的部署有什么用呢?
拥兵自重的左良玉按兵不动,河南陈永福为躲避农民军跑到了黄河以北(后降职,严令返回),孙传庭事实上成了一支孤军。
几乎成功的“反客为主”
李自成得知孙传庭要来攻,这次不敢大意,以大手笔调整,试图掌握胜局。
孙传庭号称10万大军尽出,所需补给压力很大。而当时河南地区连经战乱,残破不堪,已难以维持大军所需。
李自成军遂“大踏步后退”,放弃了洛阳等地,坚壁清野,拉长明军补给线。
同时,李自成将主力集中于襄城一带,隐藏精锐,构筑土城20余座,城内各筑高台观察敌军东京,各城门内测暗伏火炮,步兵各执弓矛,间以小炮;各城之间深堑阻敌,骑兵伏于后以为机动。
可以说,这一次,李自成的方略“诱敌深入,断敌补给”力求处于不败之地。
然而,孙传庭,再次险些打破了李自成的计划。
孙传庭进入洛阳等地后,从农民军叛徒处得到情报:农民军主力在襄城,而驻官在宝丰,家属在唐县。
孙传庭遂定下战策:先取宝丰、唐县,既可夺取粮食物资,也可以将农民军调出预设阵地。
孙传庭的进军险些使自己取胜。
明军攻取宝丰、唐县,夺取了相当的辎重、物资,屠戮了义军家属。
而驻于郏县的义军也被吸引出来,被明军击败。
明军旋即乘胜对郏县发起攻势,并大败亲自来战的李自成。
义军果毅将军谢君友(李自成五营主力中前营的二号人物)被俘,李自成也险些被活捉。
旋即,明军攻破郏县。
可以说,孙传庭以其毒辣的眼光,给义军造成了相当杀伤,攻取郏县,险些活捉李自成,几乎赢得主动。
然而,意外来临了。
被队友坑
这时,连日大雨,运粮困难,加之李自成分兵断绝粮道,使粮道难以为继。
孙传挺早先打造了“火车”,可以临时转为运力,并不担忧。
于是,孙决心:以“火车”营走大路,以相对精锐的陕军为掩护,回头取粮,留下战斗力一般的豫军在郏县防守。
这原本是一个合理的部署。
大雨天去行军、打通粮道,运输粮食,是脏活累活,让既是自己本部,又野战能力稍强的陕军去干,而让兵力不少的豫军在郏县防御也有把握。
然而,豫军兄弟并不这么看。
在他们看来,孙传庭这是带自己的本部兵马先溜了,留下非嫡系的部队在后面断后!
于是,豫军兄弟哗变,陈永福无法制止。
李自成军趁机发起进攻,豫军迅速崩溃。
豫军的崩溃,很快影响到了陕军。
尤其是训练未纯熟的“火车”营,“火车”翻车,塞满道路,明军阵势大乱。
李自成趁势发起猛烈进攻,明军损失惨重,孙传庭、高杰率残兵逃走外,其余部队几乎全军覆灭!
兵败身死
郏县再败后,孙传庭逃入潼关,尚有4万余人。
陕军家属都再西安,高杰建议不如放弃潼关,退守西安。
孙传庭拒绝:敌人一旦入关,关中百姓就不为我们用了!现在有4万人,足以防御!
其实,即便守住潼关,也无济于事。
因为,李自成除自来潼关外,又分兵自南阳经商洛入关中。
因此,陕军兄弟担忧家人,士气可想而知。
李自成令部分军队攀越山险,出潼关之后,内外夹击潼关。
其实,翻山越岭,出潼关之后,困难不小,李自成派的只能是小股精锐,明军如果阵脚不乱,仍然可以取胜。
可是,明军已人心各异。
白广恩原本在力战,然而,最精锐的高杰“拥兵不顾”,首先逃跑,其余各部也被带动,分头逃走。
看来:孙传庭整军,虽能使军队一时得以振作,但大明人心已散,且整顿时间有限,故顺利时尚可稳固,一遇困境就原形毕露!
孙传庭知事不可为,操刀上马,率亲丁数百人发起了最后的冲击···当场阵亡。
孙传庭的军政才能非常全面。
他善募兵、练兵,用兵果决,眼光毒辣,军事才能在李自成之上。
最后两次大战,也几乎做到极致,险些以少胜多。
只是,大明气数已尽。
崇祯不顾形势,不愿放手让孙依战机行事,反而一错再错的一味催促,使孙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
左良玉等人拥兵不助,坐观孙孤军奋战,使孙始终处于绝对劣势。
而孙短暂的整军,虽能一时使军队提高战斗力,但明军积弊已深,顽疾不可能迅速改观,一遇意外变数,则原形毕露,一溃千里。
以孙传庭的才干,遇到明太祖、成祖,或许能大有作为。
遇到崇祯,就只有“忠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