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虞故地中山肇都唐县出土鲜虞文物分布及

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39.net/news/a_5941636.html

建国以来,唐县文物考古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唐县发现了数处早期战国中山国的鲜虞文化遗存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成果使我们得以目睹两千五百年前鲜虞人的文化遗物,从而获得许多宝贵信息。

一、分布地点

1、唐县北城子春秋战国墓地

北城子村在唐县城关西北6.5公里山间丘陵地带,位于通向代地的要道一侧被称为“中山城”、“慕容城”古城遗址之中,墓地在村西窑场,排列密集。年秋曾清理两座,其中2号墓:土坑竖穴,墓向北偏西,并有杀牲殉葬的马坑,随葬品中铜器比1号墓丰富,其中铜容器11件;兵器13件;工具7件;车马器34件。特别有特色的是络绳纹扁方壶和瓿,以及直耳豆形鍑。负责现场清理的郑绍宗先生认为北城子铜器纹饰和组合关系,“更接近于山西浑源李峪的铜器”,断代为春秋晚期,“并有理由认为北城子青铜器和早期鲜虞中山有关”。

2、唐县西城子遗址

西城子村位于县城西偏南15公里北罗乡,遗址在村西唐河东岸二级台地上,本县认为即是春秋时左人城遗址。原有内城、外城、东西门,无南北门,现残存残垣90米,高约三米,夯层和架眼清楚。据传民国初年遗址曾出土过铜器,解放后至今不断出土过文物,有鼎、豆、壶、车辖、马衔等。铜壶为络绳纹提链圆壶,直口有盖溜肩鼓腹,肩有对称双环耳联结提链,形制与传世品杕氏壶和年出土的浑源提梁壶相同和相近。年还曾出土一条金丝,约有尺余长(推测为金丝圈耳丝或腕饰)。

3、唐县钓鱼台石椁墓

钓鱼台村位于县城西南13.2公里温家庄乡唐河东岸,北距西城子左人城遗址约五公里。年发现和清理一座石椁墓,随葬铜器有鼎、斧、匜、洗、敦、瓿及金牌饰等物。其中蹲踞虎形金牌饰,乃是北方特色文物之一。此墓定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4、唐县东峒龙也发现有相同特征的同类遗存。

二、文化遗存的特征

归纳其文化的独具特征是:积石葬和夹以土坑竖穴,头向东西或朝祖,络绳纹铜器,金丝饰件,直刃式短剑,素面豆形鍑,金牌饰等现分述如下:

1.积石葬(包括石棺、石椁)唐县钓鱼台为石椁墓而北城子则是土穴墓。

2.墓向

鲜虞人除头东足西外,还有唐县北城子头向西北两例,显然头向东不能以朝向日出解释,极有可能是朝向祖宗故地魂归故里之意。游牧民族在居无定处的生存中祖先崇拜占有重要地位,祖居地是神圣的。

3、络绳纹铜器

络绳纹铜器所指是在铜器表面横竖施以双股綯索交接成网络状纹饰的铜器,对此种纹饰有称为綯索纹,或绳络纹、结纽绳索纹等尚未统一,因多以络绳纹为名故本文暂用此名。这是鲜虞文化遗存中很有特色的文物之一。

唐县北城子络绳方壶一件

唐县北城子络绳瓿一件

唐县北城子络绳簋一件

唐县西城子络绳壶一件

关于络绳纹饰和中原铜器富于抽象化图案不同,更具写实风格,推测其先原本为流行于游牧民族挂在马背上的陶质水壶或酒壶有关,为了便于携带则套以由绳索编织的网络,时入铜器时代沿袭为纹饰,所以此种纹饰是马背上民族的实用品而非礼器。

4、金丝圈

鲜虞人墓葬中出土另一特色的遗物是金丝圈,由金丝绕成弹簧状或双股扭在一起盘成圆圈状作耳丝或腕饰。也有铜质制作的,可能属于贫富和身分不同而有差别。对这一文物有金丝圈、金盘丝、腕金丝、弹簧形耳饰等各种名称,尚未统一。

唐县西城子:金丝一条长尺余。

唐县钓鱼台:金盘丝。

5、蹲踞虎形牌饰

唐县钓鱼台:共出6件,一虎三仔6个镂孔,金质每重6.4克。

6、直刃青铜短剑

北城子墓出土。

7、直耳铜鍑

鍑,釜之大口者也(汉书匈奴传:师古注),是北方特有的一种炊器。铜质半球形器身,敞口折沿,沿上双耳直立或外倾,下有柱形或倒喇叭形座,素面无修饰。在鲜虞墓中发现的既有实用器也有冥器。

唐县北城子M2:9:球状器身颈口内收直立双耳,下有倒喇叭形圈足座,通高6.92、口径4.5厘米,可能也是冥器。

唐县钓鱼台:直耳铜鍑一件。

#长假读书清单#综上文物分布及特征,可以断定唐县是鲜虞人较为聚集的地区、是中山国文化发祥之地。中人、左人等重要的城邑在鲜虞中山国历史上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在唐县其他位置未来的文物发掘和深入研究中,可能会有更加珍贵的线索出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