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杭州人,你了解他的历史吗?下面文章将通过地图的形式展现杭城的历史变迁。
秦(见图)推行郡县制,于公元前年在吴、越故地设置会稽郡,郡治在吴县(今苏州市)。在现杭州地设置了钱唐县,这是杭州建置的开始。钱唐初设县时,西湖还没形成,现今的杭州城区尚在波涛汹涌的海中。
东汉末期(见图)由于钱塘江湾泥沙不断堆积,钱塘江逐渐南移,在今吴山和宝石山两山岬角之外慢慢形成了随海潮出没的沙洲。西湖初显雏形,成为一个随海潮出没的潟湖。东汉末期,华信修筑海塘,后人称之为钱塘。钱塘的形成,西湖从此逐渐与江海隔绝,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淡水湖。
隋朝(见图)建立后,隋文帝在消灭南方的陈国,统一中国后的年(隋开皇九年),调整江南地区州县设置,废钱唐郡,设“杭州”。这是“杭州”地名的最早出现。隋朝大将杨素在平定了江南叛乱后,年(隋开皇十一年),发动居民于江干之柳浦西,依凤凰山建造杭州城垣。这是杭州历史上最早建城的记载。
唐初(见图)公元年,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初唐时期,随着钱塘江的涌潮河上游带下的泥沙,自吴山以东而北的江滩渐次成熟。杭州城区的面积逐渐扩大,但部分区域还经常受到潮水的冲击,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也非常困难。年农历九月,李泌任杭州刺史,开凿六口大井,引西湖水入城,解决了居民饮水问题。白居易年完成疏浚六井工程,“(六井)与湖想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
吴越(见图)定都杭州,是杭州作为帝王之都的开始,从而确立了它作为古都的地位,在杭州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吴越国实行了“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在五代十国和宋朝忙于统一中国的征战中,战火一直没有绵延到吴越国这块土地。而以杭州为中心的吴越国,在数十年苦心经营下,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杭州人为了纪念钱王,在西子湖畔建起了钱王祠。
南宋(见图)定都杭州改州治为皇宫后,临安府三迁其址,最后迁至清波门北的净因寺,历经一百余年。年,宋高宗赵构诏令在吴越国治或说北宋杭州州治的基础上筹划改建皇宫,俗称“大内”。在总体上,杭城仍然是“前朝后市”的传统格局,朝廷在前,百官衙署和市区在后,趋朝者皆须由后而入,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按经纬线进行规划。御街是南北向主干道,是杭城的主轴线,起自皇城北门和宁门。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年),元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
元朝对杭州贡献甚少,甚至是严重的破坏。年农历四月,杭城失火,自东南延至西北,总计毁官民房屋、公廨、寺观间。户人受灾,丧生74人。年,杭州城又大火,共计烧毁民舍4万余间,《元史》上说“自昔罕见”。火灾之甚前所未有,“数百年浩繁之地,日渐凋敝”。
明|年,农民起义军张士诚部自平望(今属江苏)攻杭州,于年占据杭州。他重筑了杭州城,其次是开挖了护城河。年农历正月,倭寇自乍浦攻海宁,进陷崇德,直逼杭州。钱塘门外著名的昭庆寺被烧毁。
清|清承明制,有清一代杭州均称杭州府,清初隶属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清军于年农历五月十四日占领杭州,面对浙东人民的反抗,清政府以“江海重地,不可无重兵驻防,以资弹压”为由,于年起开始在杭城环境最优美的湖滨地区建立旗营。年农历十一月,太平军第二次攻克杭州。这一场战争是杭城历史上遭受的最大的一次兵革之灾,杭城81万人仅剩7万。
民国|辛亥革命后,废帝制为共和。年1月废杭州府,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县政府治设于井亭桥堍(今解放路与浣纱路相交处),直属于浙江省,为省会所在地。民国初年,杭州城墙和城门开始被拆除。杭州光复后,旗营归公。年开始拆除旗营的城墙。
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地方建置,撤销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钱塘道随即废撤,浙江省划出杭县城区及西湖全境,设杭州市,这是杭州建市之始。
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我国,杭州市沦陷,杭州的城市建设一度停滞甚至凋敝。民国时期的杭州经历了一个发展和衰弱的过程。
现代|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为浙江省直辖市,并为浙江省省会。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多次变化,最终在
年3月界定如下,原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余杭区被撤销,设立新的上城区、拱墅区、余杭区、临平区、钱塘区,至此原下城区、江干区消失,新增临平区、钱塘区,另有多个区县的版图发生了变化,目前杭州共下辖10个市辖区、2个县、1个县级市共计13个县级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