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店村,位于随县新街镇以西6公里的地方,与黑屋湾水库相距约2公里。这里是新街镇辖区内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集镇,没有之一。因为她的地理位置特殊,与安居镇、环潭镇、唐县镇、厉山镇等周边集镇相距最近也有十余公里,因此,这里也曾经是随枣七十二集镇最繁华的集镇。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曾经繁华的集镇已经开始变得萧条,关于河源店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也渐渐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年6月上旬,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走进河源店,探访那些已经快被人遗忘的故事。
河源店的来历
河源店以前并不叫河源店,而是叫枣树岗,之所以叫枣树岗,是因为当年这里到处长满枣树。
远在唐宋时期,一些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客商,走到这里累了,需要休息,因为这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便有人在这里的枣树岗结草为棚,方便过往客商歇脚,后来到这里歇脚的人多了,有人发现了商机,便在这里开茶馆、开饭馆、开旅馆、开商铺,到明末清初的时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里便逐渐形成集镇。
古时候溠水能行船,从汉口来的船行至离枣树岗不远(现黑屋湾水库)便再也不能上行,因此这里便成为溠水河行船的源头,再就是枣树岗西北不远地方的山脚,有个碗口粗的泉眼常年水流不断,这个泉眼涌出来的水流经枣树岗,并形成一条小河,河水与枣树岗西边的溠水相连,流进溠水。因为枣树岗离这条小河的源头不远,加上周边叫枣树岗的地方很多,为了便于区别,当地人就把枣树岗更名为河源店。
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期,因为常年战乱,地理位置特殊的河源店遭到多次战乱后,人烟变得稀少,江西移民中的“祁、阮、江、何,黄、梅、陆、陈”八大姓氏迁徙到枣树岗,他们分布在枣树岗周边,后来江姓和何姓两大姓氏集中在枣树岗居住,于是这两大姓氏便用各自姓氏(江、何)的一部分合并为“河,”然后枣树岗成为这两大姓氏在这里重新起源发展壮大的地方,故名“河源店”。
河源店的露水集
河源店的生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这几乎比周边任何一个集镇都要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原因就在于河源店的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安居、环潭、唐县镇和厉山的中心地带,而且这里相距那些集镇都在十公里以上,过去完全靠步行的人要到那些集镇去赶集,是极其耗时费力的,因此,河源店便成为周边百姓赶集最理想的地方。
河源店除了有地理位置特殊的区位优势以外,就是这里物产丰富,各种瓜果蔬菜品种齐全,加上南来北往的客商多,各种货物琳琅满目,可以满足周边百姓的不同需求。
熟悉河源店的人都知道,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河源店的集市是双日集,也就是说每月逢二、四、六、八、十为“热集”单日为“冷集”,热集的时候街上人满为患,冷集的时候街上冷冷清清,而且热集只有只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这两个小时的时间一过,整个街道就会像冷集一样冷冷清清,这就是河源店有名的“露水集”,意思就是说从天亮到露水被太阳晒干的这段时间为这里集市最为热闹的时间。为什么这里的集市只有这么短的时间,据说这也是与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前去赶集的人,尤其是外来客户会提前一天赶到河源店,到开集的那一天进行买买,如果时间拖久了,就会赶不回去,因此,他们只能在这里做一个多时辰(两小时)的生意就要往回赶,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著名的“露水集”。
别看河源店的集市只是一个两个小时的“露水集”,但这里的成交量惊人,据当地老人介绍,鼎盛时期,小小的河源店每集就有近十个羊肉摊、七八个猪肉摊,每个摊位一天至少销售一头(只)猪羊,二十多个油条摊每个摊位每天销售不低于二十斤灰面(面粉),所有的货物在两个小时内销售一空,由此足可以说明河源店当年的繁荣。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河源店的集市开始走向萧条,但每年的腊月,这里的生意又会恢复到以前的样子。
赶猪坟的传说
在河源店南部约1公里的小河边,有一座坟茔,当地人管它叫“赶猪坟”。据说当年有一个河南人,赶着一群猪从河南经过河源店到安居贩卖,走到河源店的时候恰逢大雨,河水上涨,这名河南人不慎掉进河中淹死,事后被当地几名放牛娃发现其尸体,便就近在河边一个小水坑里将其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坟被冲击来的淤沙越堆越高,形成一个大土丘。
多年以后,这名赶猪人的儿子中举当官,便沿着赶猪人当年走过的路沿途寻找,当得知父亲在河里淹死被当地人掩埋后,为了感谢河源店人的善举,赶猪人的儿子每年的腊月杀上数十头猪,然后分成3斤一块,趁着夜色挂在河源店所有百姓的门扣上,这样持续了多年,直到他本人去世。
双百岁桥的故事
在河源店南部离赶猪坟不远的小河上,有一座年久失修已经垮塌的青石板桥,桥的一旁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双百岁桥”几个大字。
建这座桥者为河源店一对老年夫妇,这对夫妇终生行善,不仅在河源店周边口碑良好,他们的善举还广为传颂。在两位老人百岁生日那年,为了让进出河源店的人不再涉水过河遭遇凶险,两位老人出资修建了这座桥。为了纪念这两位老人的大恩大德,当地人便在桥边立了这块“双百岁桥”的石碑。
整座桥为青石板结构,这些石条长约3米左右,宽和厚度在40厘米左右,每根石条重量在两吨左右。据当地老人介绍,河源店周边没有与青石条相似的石脉,这些石条应该是通过溠水船运而来。
虽然这座“双百岁桥”经过岁月的洗礼和大水的冲刷已经垮塌,但建桥所用的青石板还依然在,两位老人积德行善的故事还在当地流传。
光绪年间的江开
清光绪年间,河源店有一名叫江开的,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字,但命运不济,一直到六十岁才考取功名。江开考取功名后,被朝廷派往新疆上任做官。上任临走之前有一个小插曲:江开上轿之后,众亲朋为了表示祝贺,在江开的轿子前面甩蛇(寓意为龙)以示龙腾虎跃、步步高升,不成想大家在热闹的同时,忽略了轿杆的承载能力,其中一根轿杆折了,大家只好将轿子抬回重新换轿杆,正在大家为此事感到不吉利和歉意的时候,江开哈哈一笑说:“此乃大吉大利之兆。”众人不知其解,江开解释说:“抬轿子倒退者,倒抬(道台)也。”众人听了,恍然大悟。
十年后,江开去世,在去世之前,江开一再嘱咐将他的尸骨运回老家安葬,当时,江开的属下快马加鞭将他的尸体南运回河源店。
何氏家族为防止有人盗墓,在河源店周边挖了十六个墓坑,江开的遗体运回后当晚立即下葬,十六座墓坑同时掩埋,其中只有一座墓为真墓,剩余均为疑冢。
后来,江氏后人在河源店以西约一公里的地方圈了一块墓地,将江开以及另一位名叫江山藩的先祖合葬在一起,便于后人祭奠。目前有两块石碑,分别写着“大清光绪十六年”和“光绪二年”等字。
消失的珍珠塔
河源店老一辈的人都记得,在河源店西南原来有一座塔名叫“珍珠塔”,这座塔呈六方形,底部中空,最大直径有五米左右,塔高七丈(约20余米)有余。据说这座塔建于明代,塔建成后,这里边成为河源店标志性建筑,周边不少百姓都聚集在这里烧香许愿。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塔里面还住着一个陈姓和尚,后来和尚大约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去世,和尚去世后,这座本来就已经显得破败的珍珠塔因为无人管理,加上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破四旧,珍珠塔就首当其冲,毁于一旦。
珍珠塔被毁后,建塔所用的砖变成了抢手货,被周边百姓运回建房、建院墙或作他用。目前,在河源店还能看到珍珠塔旧砖的身影。
砖还在,塔无踪。目前,珍珠塔所在地已经变为良田,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珍珠塔当年的影子。
寨墙与壕沟
在河源店,消失的最彻底的要算这里的寨墙与壕沟了。
远在秦朝的时候,河源店就是当年的古战场,据传当年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陈胜吴广为了抢占大洪山军事要地,与官兵在河源店对垒,双方在河源店一带展开了一场长达十二天的大厮杀,当时尸骨堆成山,献血流成河,场面相当惨烈。
据河源店老人介绍,正因为陈胜吴广在河源店的这场战争,河源店人就深知这个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此,河源店建成后,当年的河源店人为了防土匪和战乱,在河源店周围建立寨墙、深挖壕沟,整个河源店寨墙内面积长约米,宽约米。
目前,在河源店已经找不到寨墙与壕沟的痕迹,所能找到的只有老河源店人依稀的记忆。
河源店的文艺
因为河源店经历过几百年的繁华,这里除了经贸的繁华,文化也相当繁荣,尤其是各种戏曲表演,河源店当年几乎成了周边地区戏曲表演的集中展示地,来自河南的曲剧、豫剧、湖北的汉剧、安徽的黄梅戏、本地的花鼓戏以及来自各地的马戏表演等,在河源店几乎都能看到。
在河源店的南部,有一个戏楼,戏楼前面有一个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型广场,“当年那个热闹劲,可以说是人挤人,人挨人,人摞人,来看戏的人太多了。”当地老人回忆说。
既然有这么多人来唱戏,河源店一定有会唱的人。“那些能唱几句戏的人都已经不在了,现在没有几个人能唱了,就是能唱也记不住调子了,都已经老了。”新街镇民俗专家杨长海告诉我们说,“以前河源店有不少的戏班子,现在因为那些人老的老、去世的去世,已经失传了。”
杨长海还遗憾地告诉我们,在河源店最出名的就是丝弦演奏,当时河源店有一个丝弦乐队,演奏起来丝丝入扣、美妙动听,荡气回肠,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了。
河源店的独人轿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有一个名叫张胡子的山东人路过河源店,当他发现河源店各种文艺表演如此盛况空前的时候,不由得叹为观止,为了给河源店的文艺表演增色添彩,这名原来在山东本地就是专门玩独人轿的张胡子决定在此安家落户,安家落户之后,他就把这个独人轿表演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河源店人。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河源店的村民们就聚在一起看独人轿表演。这已经成为河源店文艺表演的保留节目。
河源店独人轿表演已经持续了大半个世纪,不仅在本地享有一定的声誉,河源店的独人轿还登上了年寻根节炎帝文化庙会的大舞台。
遗憾的是,因为缺乏人才,河源店的独人轿表演已经面临失传,现在能表演独人轿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而且年岁已高,难以胜任表演任务。
老虎岭战争
在河源店西约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老虎岭”的地方,老虎岭的中间,有一座抗战烈士墓,整座墓近平方米,这座墓里面埋葬着多名抗战烈士的忠魂。
据史料记载,年5月,在枣宜会战结束后,为构筑有效的防御工事,国民党四十五军以厉山、新街、唐县镇一带推进,进攻枣阳之敌。其中,国民党四十五军一二七师承担右起随县安居、左至陈家店的防御任务,在新街河源店鹰爪山、何家咀子、金鸡山、三角堰等地与日军发生激战,将士们趁敌休整之际,使用川军惯用的摸夜螺蛳战术,发动夜袭重创日军,后日军调集重军及飞机大炮,疯狂报复,一二七师将士英勇抗敌,有效抵御了日军进攻,但自己也深受重创,包括营长罗任飞在内的余名川军将士不幸殉国。战后一二七师在河源店外山地征工地30亩,将在战斗中牺牲的余名阵亡将士简单用白布包裹,合葬于抗日阵亡将士圆形公墓内,并建有一座廊亭,廊顶雕有一只仙鹤,仰望着西南方向的家乡——四川。墓正中竖有一座青石墓碑,高cm,宽68cm,,上刻“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当地群众称此公墓为雪(血)花公园。
河源店抗战烈士墓,虽历经多年风霜雨雪,廊亭已消失殆尽,但经当地人民精心保护,烈士合葬墓和墓碑还在。这是随州目前保护较好的一座中国抗战军人合葬烈士墓,既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的艰难历程,也证实了河源店抗击日寇是随州抗战史、随枣二次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这座墓已经被随县有关部门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随州文明网、领秀随州《发现》栏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