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源有自,易砚千年易县出土最古老玉黛石研

听闻我们将要举办『易水文脉砚遇金石』展,文化世家、著名学者赵珩先生特别为此次展览题写“易水文脉”四字。

赵珩先生题字“易水文脉”

我们十分有幸曾两次邀请赵先生来到易水,赵先生为易水砚的发展点明了方向,与易水的砚雕师进行了亲切的交流,他对悠久古老的易水文化有着深厚感情,此次不吝赐墨,既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文化界对易水文化的重视与认可。

赵珩先生

赵珩

赵珩,年生。北京人。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北京市文物局专家、学术委员。从事文化史、北京史、戏曲史研究。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曾在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超星名师讲坛》等多次举办文化与艺术史讲座。赵珩先生出身名门,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受教于启功、陈梦家、朱家溍等众多文化界名宿。著有《老饕漫笔》《彀外谭屑》《旧时风物》《老饕续笔》《百年旧痕》《故人故事》《逝者如斯》《二条十年》《一弯新月又如钩》及有关文化史方面文章。『易水文脉砚遇金石』展第二期重磅来袭上一期我们共同探寻了易县之根本期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在易县出土的最古老的砚台到底长什么样?

砚台小知识

砚,文房四宝之一,古代也称研。东汉经学家刘熙《释名·释书契》曰:“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许慎《说文解字》曰:“砚,石滑也。”可见,早期的砚主要是作为一种研磨器,当先民于岩壁上作画记事时,就用砚来研磨颜料。

答案揭晓——

易县目前为止出土最早的砚台

是一组来自东汉的玉黛石板砚

现藏于易县博物馆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组玉黛石板砚

我们以一方板砚仿制品

为大家详细介绍

东汉玉黛石板砚

出土

年上半年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易县段文物保护考古发掘中,被黄土尘封了年的13号东汉墓出土了一组汉代玉黛石板砚,被专家认定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石质易砚,也是中国目前出土最古老的砚种之一,不仅为研究易砚历史及演进过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将易砚的肇始向前推近至东汉,证明易砚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堪为石质制砚先驱。13号墓区位于河北省易县塘湖镇南邓家林和北邓家林村西、南易水北岸,与南岸的易砚主产地台坛等村隔河相望,相距约4km。13号墓的平面呈“刀”型,结构为青砖券制的单室墓,用砖为“五”字砖,墓底不规则铺砌,具备东汉晚期墓葬的典型特征。除出土玉黛板砚外,13号墓还出土了汉代五株钱等东汉时期的典型物品。

南水北调中线横穿易县南北林13号汉墓遗址

构成

这组玉黛石板砚由两块平板和一块研石组成,均为石质,光滑细腻。研石的玉黛石纹理层次清楚,与现在制作易砚所使用的玉黛石质地相同,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表明这一组器物产自河北省易县。

两块平板呈长方形,边沿切割整齐,其中一件长14cm,宽6.3cm,厚0.7cm;另一件长14.7cm,宽7.2cm,厚0.5cm。研石为方形,圆钮,底宽3.7cm,钮高1.2cm。平板中部微凹,四周残留墨迹,据此推断,这组器物应为墓主人生前的实用器。

东汉玉黛石板砚出土现场

东汉玉黛石板砚

意义易县出土的这组玉黛石板砚,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制砚工艺特征。一、改变了石料随机选取、以使用石料自然形态为主的状况。以前发现的早期石砚,多为随机选取石料,依据自然形态,简单加工后使用。而这组玉黛板砚选料非常讲究,选用的石料为玉黛石,质地细腻,表明易砚所使用的石料早在东汉以前就已经定型。将石料加工成了长方形,完全改变了石料的原始形状,体现了明显的制作工艺和意图。二、玉黛石板砚采用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加工工具已经大为改进。从采用的技术手段分析,金属工具在制砚领域已经广泛使用,在制作时采用了剖层、切割、雕刻、打磨等多种技术,现在的易砚制作所涉及的几种主要技艺都能从这组玉黛石板砚中找到传承的脉络。

易水砚现代雕刻工具

三、已经具有了人文精神的寓意。将研石下部设计为方形,上端设计为圆形,既可以有效增加研磨面积,又可以利用方圆连接部位,防止手指触墨,同时又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认知,与墓主人方形墓室、拱券墓顶的墓葬形制体现了同一理念。四、玉黛石板砚的出土,表明易砚在当时已经成为倍受珍爱的文房用品。战国至两汉时期,厚葬风气甚盛,与13号墓同时发掘的有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质楼、仓、圈、井、猪、狗、鸡、俑,这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向往有关。而以玉黛石板砚随葬,则表明东汉时期易砚在易水流域的使用已经较为广泛,也说明了这组器物与墓主人的密切关系。砚墨同源古易州

易砚,古称奚砚、燕畿乌金砚。易砚易墨同源易州,文房二宝誉满华夏。祖敏,唐代墨家,号济上,易州人。宋晁贯之(季一)《墨经》载:“凡古人用墨,多自制造,故匠氏不显。唐之匠氏,唯闻祖敏。”元陆友《墨史》引《唐书·地理志》云:“易州士贡墨,意当时治墨者不特祖氏,其后奚、李、张、陈(奚鼐、李庭圭、张遇、陈瞻,唐宋制墨名家)皆出易水,制作之盛,有由来矣。”“奚超与子庭圭,流离渡江歙州,睹歙中地多美松,因而留居”。《保定名产》载:“早在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就继承了祖敏的松烟制墨技术,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了‘奚砚’。到了五代时,奚超之子奚庭圭被南唐皇帝授为‘墨官’,并赐姓李,由易州迁居歙中,影响带动了端歙的发展。而易砚也久盛不衰,成为北方闻名的‘文房四宝’之一”。《易州志》《易县志》《墨史》同载:“祖敏本易州人,唐时墨官也。其法以鹿角胶煎和之,名闻天下。”称:“我国自唐、宋以后,历代制墨匠人多出于易州。”“现今的徽墨既是易州人奚氏父子所传,徽墨源于易县。”至今,安徽胡开文墨厂还有“传承古易水,奇珍握墨绝”的对联,可见古易州为华夏墨的源地、砚的故乡。砚墨同源易州,“文房四宝”四之有二,足见易砚在中华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易水文脉砚遇金石

历史是城市的血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厚重的历史积淀可以让一座城历经千年而不衰,浓郁的文化记忆可以让一座城穿越千年而屹立不倒。千百年来,易水河流淌不息,奔腾着滋润着我们繁衍生息的土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易县儿女,她从远古走来,流淌着八千多年的文化记忆。“易水文脉砚遇金石”易县文化展,让那些埋藏已久的金石、铭文、字画、砚台等古老的物件,以它们特有的形式,把发生在这片燕赵大地上的故事一个个展开,娓娓道来……我们将在和两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