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41088.html
在高唐县姜店镇南镇北街村的南北大道东侧路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槐树,粗大、斑驳的树干引人注目——路过这里的人,视线都离不开它。据了解,这棵槐树的树龄已有多年之久。
6月8日,记者赶到这里,倾听了村民和大槐树的故事。
据了解,此树曾遭受过枪林弹雨,树干上的很多洞便是子弹眼,虽已中空,但不妨碍它开枝散叶,长成当地村民留住乡愁的“活化石”。
如今,村里打算将这棵古槐保护起来,不过需要村民搬迁才能腾出地方,所以相关保护措施目前暂时还无法落实。
栽于何时无人知晓
“年代太久远了,其实这棵古树中间都是空的了。”6月8日,记者驱车赶到高唐县姜店镇南镇北街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建林正在树下等候。
进入该村,远远就能看到这棵古槐,枝繁叶茂,冠盖如云。
走近看,古槐郁郁葱葱,树干粗大,北面在离地面一米处的地方有一些小枣大小的洞,很密集,旁边有两个错开的椭圆形的大洞,伸树枝探进去,很深,表明树干已经空心。张建林让附近一位村民拿来一把卷尺,经现场测量,古树树干围长2.54米。张建林介绍说,10多年前曾测量过,当时树高12.5米,树干高4米。
微风吹来,树叶簌簌作响,树下一片阴凉。几位老人正坐在树下乘凉,其中一位老大娘已80多岁。她说,从记事起,她就知道有这棵槐树,至于是什么年代种下的,已没人知晓。
“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曾往这棵大树上爬。”今年74岁的张建林回忆,附近一户人家的老人活了80多岁,至今去世70多年,就连这位老人也不了解这棵树的成长历史。
虽然没有文字资料能证实这棵大槐树的确切年龄,但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认为,这是一棵古槐,至少也有年的历史了。
如今,这棵树成为村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村里人像以前一样,夏天在树下纳凉,老人们在树下下棋,女人们做做针线活儿,孩子们在树荫下玩耍,这个位于徒骇河畔、远离都市的小村子,其乐融融,一派祥和。而随着创森工作的推进,这里的生态底色将会越来越浓郁,环境越来越宜居,越来越美不胜收。
曾经遭遇枪林弹雨
此树曾遭受过枪林弹雨,树干上的很多洞便是子弹眼。
村里的老人说,听祖辈讲,在年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大集,日军多人冲进南镇,烧杀抢掠,夜晚住在南北长街中间和两端的三家民宅中。半夜,南镇抗日自卫队摸进位于中间的日军驻地,消灭了日军10多人。镇两端的日军闻声应战。黑夜里,南北的日军对射,直到天亮才发觉是“自杀”,共死亡40余人。交战中,大槐树两面受敌,伤痕累累,至今仍有子弹头留在里面。
《高唐考古与遗存》一书中记载:“这株明植国槐,虽多处中弹仍巍然矗立。天长日久,多处弹伤已愈合,但仍能寻出中弹痕迹。”
南镇位于高唐县境南部,南与茌平县为邻,年6月撤乡归入姜店镇。徒骇河自南向北流经境内。资料显示,南镇春秋时为齐国灵丘邑,汉置灵县,南北朝改称零县,周改为灵泉县。《魏志》作零县,唐称灵泉县,宋金改称灵城镇,明清称南刘镇。年至今名为南镇。
该村农历逢二、七设集,是高唐南部重要的农贸市场。上世纪90年代,这里曾是鲁西北大葱之乡,与唐山、天津、保定三大蔬菜市场建立起稳固的供销关系,形成了健全贯通的科技销售服务网络。时至今日,历经多年的风雨洗礼,这棵身经枪林弹雨、目睹日寇血洗南镇的国槐,仍蛟龙般苍劲挺拔,根深叶茂地生长着。
张建林介绍,这棵古树就是历史的见证,是活历史。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村民,特别是走出村庄到外地工作的人们,谈起家乡的老槐树,无不津津乐道、充满向往。
“我们村虽然拆拆建建,村容村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这棵古槐始终矗立在这里,见证着我们村子的变迁。一年四季,附近的村民在树下闲坐娱乐、谈笑风生,老人们给孙辈谈论古树的光荣历史。树在,村子就在,历史就在,文化就在。”一名殷姓村民说。
已成村民精神寄托
站在树下仰望,这棵古槐的断枝历历在目,诸多枯枝掩于绿叶之间,但蓬蓬勃勃,生机一片。
如今,这棵古槐在村民心中,已不仅仅是一棵树了,更是一个精神寄托。
“这棵大槐树需要两个成年人伸直胳膊拉起手才能抱过来。”在该村担任组长的赵建武告诉记者。
“五月,碎碎的白花一嘟噜一嘟噜,树梢挂着,树下铺着,到秋天结成槐角,也很好看。”张建林告诉记者,古槐矗立在那里,见证了村庄的沧桑。所以,这棵树对于村民的意义非同凡响。
“古槐在我们这一代人心里,除了精神的寄托,还像是一个老朋友,一个小时候朝夕相处的伙伴,很有感情。”所以,张建林认为,这棵古槐,对村里人像生命一样重要,这也是村里要好好保护它的原因。
前些年,政府支持村里的建设,给村里的路面实施了硬化。随着路面的修整,古槐周围也是越垫越高,至今已有半米树干埋在了地下,但它盘根错节,根却在地下伸出很远。
为了保护这棵古槐,村里打算给它加上围栏、树池等,对其周边进行绿化提升,种上其他一些花木,并增加座椅等设施,建成一个小广场或公园,给村民提供一处休憩之所,纳凉、健身、观景等功能也都可在此实现。
然而,古槐周围有3户人家,加上过道狭窄,只能通行一辆电动三轮车,致使古槐最基本的保护也无法实现。县、镇有关部门也曾到现场查看过,但唯一的办法是将村民迁到其他地方,可相关费用却不是个小数目,一时也难以解决。
张建林表示,村民以种粮食为主,农闲时外出打工,虽然部分土地已经流转,但村里没有集体收入,也没有相关产业。不过,他认为,古槐跟村民毗邻而居,历经悠悠岁月,为几代人遮风挡雨,村里会积极想办法对其进行妥善保护,让它继续作为一个乡村难得的历史见证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