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的城邑规模比西周有显著的增加,由于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权威日益衰落,各个诸侯国势力逐渐扩张,礼乐制度出现僭越,社会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在城邑的发展过程中变得举足轻重。目前已发现的东周城址有处,约是西周城址数量的13.7倍。
各个诸侯国的城邑不仅有都城还有大的封邑、军事城堡、县邑等各种不同的类型。东周城邑的规模和数量和西周相比有明显的增加,从不足1万平方米到万平方米以上的城址均有出现,并且大部分城市建有城墙。
从等级上看,东周时期的城址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等级为东周王城,第二等级是诸侯国都邑,第三等级为其他中小型城邑。
东周王城
东周王城在河南洛阳涧河两岸,主体部分位于涧河东岸,南临洛河北依邙山。东周王城的城墙建造年代在战国时期,城池整体上为梯形,北墙全长约米,南北两端约米,城墙宽度不一,从5米到15米。
东周王城的宫城位于城址的南部,有两座大型夯土基址。手工业作坊分布在城址的西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
城内和城外均发现有墓葬,集中分布于城的西部。王城的宫殿区在城址南部的瞿家屯一带,东起古河道西至古涧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
在郭城以南有大型夯土基址,并且有完备的给排水工程、仓井、水渠等附属建筑。王城中部有大型手工业作坊,发现有冶铁坩埚等物。城内的西北部有多处手工业作坊遗址。东周王城从城址的形态布局分类上看,属于城郭式。
诸侯国都邑的形态布局
1.晋都新田
新田遗址位于山西省侯马市,汾河和浍河在此交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新田的建筑是分散式的,墓地、手工业生产作坊、夯土建筑基址、陶窑散布期间,整个遗址的分布面积接近50平方公里。
在侯马晋都的范围内一共分布着七座大小不一的城邑,其中的牛村、平望、台神三座位于整个遗址区的西部,面积较大,呈“品”字形排列,三处城邑紧紧相连,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品”字形的都城设计模式在当时是一种新的趋势,这表明原有的小规模的城邑无法满足居住和使用需要,在集聚人口过多的情况下,必须建设新的居民点。
这反映出进入春秋时代以来,人口的增加和手工业的繁荣,军事力量的扩充均需要更大更多的城邑与之相适应。这些新的需求实质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建城传统的革新。
三座主要城市呈“品”字形布局,有助于增加军事防御能力,无论敌方进攻任何一处城邑,均会受到另外两处城邑士兵的压力,如果同时进攻这三处紧邻的城邑,由于城市规模较大,需要更多的士兵围城,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攻城的难度。
与此同时,由于三座城邑的集聚,可以储备更多的粮草、打更多的水井、集中调动更多的士兵进行防御,城外的四座小城马庄、呈王、北坞及北郭的马古城两两一组,距离主城并不远。
离最近的马庄不过米,最远的北坞也不过米,这样近的距离可以保证军队的迅速调动成为可能,再加上两条河流构成天然屏障。这些有利条件使晋都新田变成了一座易守难攻的大型都邑。
2.临淄齐国故城
临淄齐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由郭城和位于西南方向的宫城组成。临淄城东临淄河、西接系水,宽阔的淄河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城市生活、生产用水,也可以满足军事防御的需要。
临淄西南角的小城为宫城所在地,城内有大型夯土基址,中心建筑是一处椭圆形的大型建筑基址,一般被称为“桓公台”。
在宫城的东西两侧发现有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包括大型铸铜、铸铁、铸币作坊遗址。由于这些手工业作坊产品的极端重要性,故而被安排到城市最核心的区域进行生产,不仅方便管理也便于分配产品。
3.楚都纪南城
纪南城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平面接近长方形,四角较钝,有较大弧度,东西长米,南北宽约米,面积接近16平方公里。城墙较宽阔,50米~米不等。
该城一共有七个城门,其中有两道水门,在城的东南方向有一处突出部。城市四周有宽阔的护城河围绕,城内也有若干条河道。南方城市临河而建或者跨河而建较为普遍,既能便利生活、生产用水,也可以方便水上运输,这与南方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城内发现有大量夯土台基,目前确认的有八十多处,在大型夯土建筑群周围发现有夯土围墙,墙内面积约27万平方米,应该是楚国的宫殿区所在的位置。
城内发现了制陶区和金属冶炼区,同时还发现有大量水井,共计口以上,这说明当时的人口较密集,手工业也很繁荣。无论是居民生活还是手工业生产都会大量用水,水井密集分布证明城内人口很多。
4.赵国邯郸城
赵国邯郸城位于现在河北省邯郸市区,面积接近19平方公里,分为一座大型郭城和三座小型王城。郭城内发现了11处手工业作坊区的遗址,涉及门类非常繁多,包括铸铜、冶铁、制陶、制骨、石器等行业,凸显了赵国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王城和郭城外围均未发现护城河的建筑遗迹,这种情况在同时期的列国都城布局形制中是很少见到的。
当时,距离邯郸城南不远处有规模宏大的赵国长城,邯郸西面是高大险峻的太行山脉,邯郸东面距离黄河也不太远,而北面纵深千里都是赵国国土,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再加上人工修筑的城墙可以确保赵都的安全。
5.中山国灵寿城
中山国的核心区域位于河北省正定、平山、定州及周边区域,西、北依太行山,东临古黄河。与中原各大诸侯国所不同的是,中山是白狄的一支——鲜虞所建立的国家,因此,中山文化既有燕赵文化对其的影响也有其自身浓重的北方文化色彩所形成的传统,这些文化特征在其建设国都灵寿城时也有诸多表现。
中山国的规模中等,是一个“方圆五百里”的千乘之国。灵寿城建在山前台地上,背靠大山,面向大河,城的西侧也是地形起伏的山地,东西两侧均有河流流过,屏障都城起到护城河的作用。同时,东侧小城的存在极大地增强了都城防御体系的完整性。
6.易县燕下都
燕下都位于河北省易县,与燕上都武阳并称为燕国的两都,下都北邻北易水,南接中易水,形状不规则,接近长方形,东西约米,南北宽约米,面积约31平方米。燕下都分为东西两城,东城是下都的主体部分,西侧建城历史晚于东城而且较为空旷。
东城北半部分有众多大型夯土台基,应该是宫殿区的所在,依次为武阳台、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宫殿区还有冶铁及兵器作坊,这种布局模式反映了铁器尤其是兵器对统治者的极端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关系国家命脉的手工业作坊故而将其布置在离国君最近的宫殿区。
西城的建设晚于东城并且不如东城繁华,应该是与其不同的定位有关,西城的存在不仅可以减轻东城的人口压力,解决用地紧张问题,而且可以扩大都城的防御范围,至少在西侧,防御能力得到很大的加强。
7.新郑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南临双洎河,东临黄水,形状不规则,接近纺锤形,东西长约米,南北米,城内有大量夯土基址,发现有大量水井和陶质排水管道,还有多达19座的青铜礼乐器坑,80多座殉马坑。
当韩国人占据这里之后,对原有的郑国都城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建。新建的城墙放弃了双洎河外侧的土地,西南侧城垣也不再跨河而建,将城池全部收缩到双洎河和黄水之间的狭长型三角地带。
将两条宽阔的河流作为天然的护城河,并且在没有河流环绕不易设防之城垣的北面修筑了便于设防的夯土马面。这样的修改之后城防能力显著提升。
其他中小型城邑的形态布局
东周时期中小型城邑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由西周时期的32座,增长到座。在秦文化区,丹凤县商邑、栎阳城、扶风县美阳城、宝鸡平阳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渭南华州骞家窑、华阴岳镇等一大批城址都是进入东周时期才逐步修筑的城邑。这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代城邑建设的规模和广度是空前的。
北京市窦店古城、河北容县南阳遗址、山西孟县厹由古城、石家庄东垣古城、唐县洪城、怀来大古城、凌源市安杖子古城、三道营城吉林四平二龙湖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城址也是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陆续修筑的。其中,二龙湖古城址是目前已发现的燕国最北的一处城址。
一般性城址的面积均较小,但是小型城邑的数量远远多于大型城址,目前已经发现的小型城邑绝大多数均建有城墙,有的还有壕沟。
从城邑形态布局的类别上看,东周时期的一般性城邑的形态布局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单城式,有的有壕沟;第二类,内外嵌套式;第三类,东西并列城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