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看山西一阅五千年

“一城看山西一街五千年”太原古县城开城迎客两周年

年5月1日,太原古县城开城迎宾两周年。据了解,太原古县城定位为“一城看山西,一街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基地,城内布局文化项目、非遗文创、研学科素、酒店民宿、休闲娱乐、生活配套、餐饮美食、特色零售八大业态版块,将着力打造成华夏历史文明的沉浸体验地、山西省地域特色产品展销地、文物保护研究地、游客集散地和市民休闲地五大功能地,实现文化繁荣与产业发展同步。

当年开城仪式在节奏铿锵、奔放豪迈的太原威风锣鼓声中拉开序幕。仪式现场,大型无人机表演《古韵晋阳有凤来仪百鸟秀》不时变换造型,似凤凰翙翙其羽、振翅欲飞,广场上空凤鸣声声、百鸟紧随、气象万千。庄重典雅的古典舞仪态万方,憨态可掬的舞狮表演《祥狮献瑞》喜迎八方来宾。在古老热烈、铿锵激越的晋源社家鼓声中,进贤门(南门)缓缓打开,太原古县城正式开城迎客。

太原古县城沿袭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古老建筑格局,如一只头北尾南的凤凰,被誉为“凤凰城”。古县城内,十字街交叉点延伸出格局清晰的东西南北四条主街,街巷肌理完善,各种业态分布于十字街不同街区:南街以非遗文创、博物馆、展馆为主,北街为山西特色小吃,东街为文庙、进士第、县衙等历史文化景点,西街则以休闲、休憩为主。整个十字街,融汇了生活配套、非遗文创、餐饮美食、特色零售、酒店民宿等功能。县衙、文庙、关帝庙、城隍庙、王琼府等文物建筑,则是古县城内分量最重的景点。

在文庙内,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为主题的金石为开传拓艺术展、塑说古城雕塑艺术展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循着锣鼓声漫步街巷,处处可见热闹场景,宫廷乐舞、市井百态不一而足,丝竹声、吆喝声此起彼伏。鼓楼、魁星楼、隆恩寺古戏台等景点不间断上演一出出《龙城飞将》《双龙会》《国色天香》等国潮表演,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心神激荡。

夜幕降临后的古县城,歌声起、花灯闪,北城墙上演的主题灯光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展现玉宇楼台、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

此外,由北京故宫文化打造的宫囍龙凤呈祥生活馆与宫囍龙凤呈祥主题馆,将作为“五一·国潮文化节”主场地,连续5天上演丰富的文化艺术体验活动,为游客们带来极致美学享受。筹备已久的“梦中上河”《清明上河图3.0》数字主题馆也将于近期与观众们正式见面。

太原古县城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年),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城内有国保文庙、省保秦家大院等79处历史文物,城墙、寺署衙庙、商铺等各类建筑余处,以其鲜活的历史人文传统、完整独立的县城空间结构、突出的历史风貌、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晋阳文化的重要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保护价值、文化挖掘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城内的众多历史街巷、建筑遗迹及特色民俗,见证了宋、明之际太原的历史变迁,是明时期太原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太原城市发展的文脉所在和精神依托。

历经八载的匠心独运、精雕细琢,鲜活逼真的明代早期县城——太原古县城古迹复原、锦绣再现、恢弘面世。城内建筑景观鳞次栉比,建筑布局精巧独特,众多遗迹星罗棋布,古城整体结构完整、形态丰富、流线顺畅,成为文化资源丰富、民俗风貌鲜活、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突出、具有文化历史传承和现代活力的历史文化街区。

下一步,晋源区将紧抓全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利机遇,当好“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核心节点,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禀赋,大力推进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倾力打造高品质城市会客厅,推动形成“晋祠引领、双城联璧、四山映带、一湖点睛”的文化旅游新格局。同时,依托旅游大厦,创新一流文旅产品,提供优质旅游服务,打响“游山西·读历史·畅游晋源”品牌,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中转地和集散地,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开业两周年感怀:

《人与城的情怀》

太原古县城开城二周年致贺感怀

(一)

浅说“一城看山西,一街五千年”

(唐风晋韵,历史渊源。唐之根,晋之源,文脉传承。)

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率先修复的太原古县城开园之季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响亮口号:“一城看山西,一街五千年”,它作为一个标识,震惊世人,其文化内涵能与这坐城市的现实相匹配吗?假如类似“酒店的幌子”作一简述。

太原古县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属太原盆地,它是太原市的前身,古称晋阳。在省会太原的西南20公里处,是晋阳古城遗址的核心地段区,是山西南北三小时经济圈中心点,有着山西旅游集散中心的区域优势,交通快捷便利,有着辐射全省的服务功能,难怪有了“一城看山西,一街五千年”的说法。

这里地势相对平坦,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早期的太原就是大原,广阔而平坦的地方。

原古时期,晋阳大地还处在一片汪洋之中,治水先祖台骀,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这片土地上开始草木繁衍。早有中华母亲之称女娲,以及伏羲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美丽动听的传说,人类的繁衍在这里蒙生。尧帝带着他的部族,从河北唐县一带途徙出发,寻找生活的本源。沿太行山西侧,顺井陉口,向正西娘子关方向挺进,抵达这片广袤的太原盆地,取河川之谷地,汾水西侧初立古堡,安营扎寨。后人称之为“尧帝初都”。经他们一路的流动奔波,开始了暂息定居的生活,逐步扩充自己的能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明显而永远摸不掉的印记。晋阳故唐城,它折射着中华历史文明的曲折画卷,行稳致远。

台骀作为太原盆地上的治水英雄,早已是家喻户晓。他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师,人民歌颂的治水专家,为晋阳人所共知。而女娲与伏羲足迹却是墙内之花墙外香。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楚帛书.乙篇》中是这样明确记载伏羲身世的来历。帛书说:“曰故风俗伏羲,出自雷泽大人迹。”《路史.太昊纪》载:“伏義,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匿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夫履以铨之,意有新动,因生伏羲。”意思是说伏羲的母亲华胥氏风峪的女首领,他在做姑娘的时候,和他的族叔(指舅姥爷)领着她的族人在汾河畔放牧,在这里结识了雷泽酋长,华胥氏在水草丰茂的汾河边,踏着这个男子的脚印,随着青春发动,心有所感,向浓密的草丛走去。云雨交和,从此就怀孕了,后来就生下了伏羲。这两段重要的文献清清楚楚提到了若干地名,与太原古县城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加深理解。这里与《易经》的论述,《路史》的传说,实际的地区位置,相互的关系完全吻全。《春秋世谱》中载:“华胥生男子伏羲,女子为女娲,故世言女娲为伏羲之妹。”

风峪口有深不可测的四季风洞,建有风神祠、风姨洞,祭祀风神女娲。昔日这里是丝绸之路中,中西文化交流的驿站以及货物中转站。风洞遗址遗存,毁于近代。当年的乱石滩则为远古时期石头堡的遗址。上世纪80年代在风峪沟,曾发现了旧石器晚期的遗址,并从地表采集了许多石件、石器。周家庄有女娲、伏義石磨成亲的遗迹和传说故事,南北山梁上有原古生殖器崇拜的岩画和雕塑的遗址,有的毁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间证明着它的存在。

华是野生麦,即莜麦、燕麦之属,山西大片山坡是野生麦的故乡。当年的华胥族已知种植麦和黍等五谷,故而风峪有了早期的风谷之称。《文选.张协(七命)》:“左当风谷,右临云溪。”“风为姓,风所生之谷。”唐时为驿道所经。看来女娲并非神化人物,确有真人存在。总之,我们以不争的历史事实证明,伏義、女娲创造了人类,是中华人文始祖,炎黄尧舜禹都是他们的后裔,他们创造了观天文,定历法,画八卦,制规矩,集天文地理与阴阳于一炉。从而应证了太原古县城“一城看山西,一街五千年”的本来面目!

(二)

尧帝初都晋阳

尧帝初都晋阳,这是一个无需争议的事实。公元前年,周灭商。公元前年商朝原属国“唐”地发生了叛乱,周朝急忙派出兵去镇压平定了叛乱。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了其弟叔虞,以作北部边塞的安全保障,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

唐叔虞的儿子燮父时,商朝被周朝彻底取代,燮父改“唐”为“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就是晋国的开始。

因其太原盆地多为湖水占据,又有狄人攻击,迫于无奈欲迁,在被周王获准后,徙迁于霍山以南。在晋南曲沃发现的晋侯墓中,不论怎样没有发现唐叔虞之墓,史料也没有唐叔虞墓的记载。就连商代到西周初年的文化遗址、遗迹尚末发现,看来历史是离开了时间就意为着不存在疑惑。所以说晋国始封晋阳,也就是“尧帝初都晋阳”是事实。实则晋阳与平阳的存在并不矛盾,“唐”地,先都晋阳,后都平阳,这应该就是一个概论。

从考古学的角度与文献记载,晋国始封(晋阳)太原,唐叔虞墓就在(晋阳)太原。早在、、、年,在尖草坪、小店狄村、东太堡等地,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商代遗址。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晋阳,故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闻喜,故曲沃,晋武侯自晋阳徙此。”也是历史文献第一次明确指出,晋国由太原始封地,徙迁晋南的历史文献。东汉郑玄《毛诗谱.唐谱》载:“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也。尧始居此,后迁河东平阳。”唐李泰《括地志.并卅》中:“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徐才宗《宗国都城记》载:“唐叔虞之子,燮父徒居晋水傍,今并州故唐城。唐者,即燮父所徙迁之处。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元和郡县志》记载:“故唐城,在县(晋阳)北二里,尧所筑也。”明嘉靖《太原县志》,古迹载:“晋阳城县治北,城即古城南面,唐叔虞始封。又曰:子燮徙都之所,一名唐城。”《遗事》:“周成王四年,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根据记载,这便是在太原历史上曾经的“唐”,曾是五帝之一的尧曾初都于此,是尧当年的方国或都城,后成为尧裔子的所封之地。夏商时称唐国,它来源于“唐”这个源古的唐国。

传说,晋王岭,原为晋王陵,位于牛家口村东,就是因为晋王墓而得名。晋祠成为晋国唯一留存至今的遗物。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水经注.晋水》,称唐叔虞祠“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魏书.地理志》又名晋祠:“晋阳有晋祠。”今太原市晋源区,即燮父改唐为晋的所在地。“晋源”二字名称事由,就出自晋水源头的简称,也就是晋国的源头,寓意晋国始封地的存在。

约在四千年以前,山西中部这片土地,曾经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唐部落生活居住在此,并筑有“唐城”。后人称其为“故唐城”,也就是作故了的城,由此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唐尧初都以及唐尧故地的说法存世。历史不容套改,悠久文脉万代流传。

隋末,李渊父子得晋阳这块风水宝地,又受益于唐叔虞在天有灵,兵发长安,建立大唐王朝。几百年繁荣昌盛,使世界认识了大唐王朝。李渊父子的“大唐”,因祖父李虎曾扶佑北周王朝有功,亦封柱国大将军,死后隋文帝封其为“唐国公”。李渊世袭爵号成为“唐国公”,按照历史惯例,传承李氏祖孙三代的爵号,李渊称帝位,即改国号为“大唐”。一个唐字与中华历史文脉渊源连在一起,成为典型的中华概念,以及民族的突显印记。如今的太原古县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浴火重生,屹立于世。

不久的将来,若微缩一座尧城去展示历史的原貌,以晋阳古城悠久历史与灿烂的文脉去作新征程的品牌,用文化支撑项目,用项目促进发展,用发展带动创新,用创新推动经济,用经济扩充市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为项目的发展生存、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服务所做出的努力!

(三)

围棋与太原古县城的情缘

尧帝初都晋阳应予肯定,现今的太原古县城区域源于古“唐”国初都是为事实。可围棋源于中国,是尧帝发明围棋也无争议,因而有了太原古县城与围棋也存在着历史上根本的渊源。晋朝人张华《博物志》载:“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就是说围棋是尧发明的,用于教育儿子。《论语》中也提到围棋游戏称之为“博弈”。围棋在春秋时期的《左传》战国时期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孟子》中有对围棋弈秋的记载。看来围棋不仅只是尧帝教育儿子,可以肯定地说尧帝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指挥家。他每次出兵争战时都会用黑白石子,去作一番摆弄,把握至胜的主动权用于军事,以津津石子棋,去陶冶情操,治国理政,服务百姓。围棋作为一项智力竞技游戏,至今已有余年。它与尧帝当年在现今的太原古县城时的启蒙,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不可缺少的缘分,紧密地又与这座城市融为一起。虽然说时光流逝,但一种悠久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仍在不断延续传承,影响着一代一代人。年围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之创造发明围棋的尧之初都晋阳也可谓大沾风彩,释放着他的光芒,光耀千秋。

围棋看似结构简单,内容却极其复杂,棋理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远,充满辨证思维,对弈繁简易人,进程由浅入深,棋局千变万化。由无至有,由空至实,周而复始,变化无穷。推演出无数战略与战术的套路组合,构成了独特的博弈文化。围棋以技艺学为主干,以方法学为灵魂,赢得了“千古无同局”的美誉。它体现了弈者的心里素质,道德水准,文学修养,政治洞察。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传承、延续和发展,以高雅的竞技游戏成为世界性的一项体育赛事,创造了围棋“智慧”的尧帝,当然功不可没。如今,在修复古唐国、晋阳古城轴线上的太原古县城时,完美地去传承围棋文脉,相得益彰。为扩大其影响力,建立“中华围棋传承传习基地”倡寻全民学围棋之风,开创健康身心,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思考,提升逻辑思维,锻炼观察能力,益于智力开发,让先祖围棋深入大众人心。让围棋带来的心身愉悦,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盛世乾坤之中,为太原古县城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祥和富有的明天。

围棋轶事三则

(1)

公元前约年前,尧帝将儿子丹朱封在山西长治的长子县,因为丹朱是尧帝10个儿子中的最大,以长子而命名。可小时候丹朱一点也不成器,相貌因红鼻子、红脸故名丹朱。尧帝为了教育丹朱,可谓费心费力,用了很多方法引导他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可他总是做不到。突然有一天,尧帝在军中操练士兵的时候,丹朱猛地一下子站起来说:“士兵好大威猛呀”。在一旁的尧帝看在眼里。第二天,尧帝让丹朱捡来一些黑色和白色的石子,然后在地上画了多少个小方格,对丹朱说:“黑子给你,白子给我,一个石子就是一个兵,看谁的兵能把对方的兵围住,围住的石子就被消灭掉,必须把它拿走。”丹朱对此很感兴趣,就与尧帝在地面上打起仗来,开始摆布阵势。玩着玩着丹朱发现自己的黑兵,总被白兵消灭,急得抓耳挠腮。尧帝对丹朱说:“你失败是因为你不爱动脑筋,这与战场一样,必须排兵布阵,推演战斗的结果,从容对待对面的对手。通过一番冷静的思考,借凭自己的智慧和胆略,从而一举打败对手,获取胜利。否则是不可能取胜的。”丹朱受到了启发,从此再也不和小伙伴们瞎打胡闹了。而是向父亲学习这种游戏,经常入迷地对方格认真思考,悟出了许多打仗的方法和道理,逐渐变的稳重而聪明孩子。长大后,也真正成为一名能文善武的优秀的将军。

(2)

戏称围棋“棋圣”的汉景帝

从晋阳走出的皇帝汉文帝、汉景帝,父子二人成就了中华封建社会的第一盛世“文景之治”。当在汉景帝的阳陵南阙门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件陶质的汉代围棋残件。考古者推断,这件围棋棋局也不能完全排除,作为皇家遗族用物的可能性。因为出土汉景陵园,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汉景帝刘启与吴太子争博弈(下围棋)的故事。

司马迁说:汉文帝当政时,吴太子曾经晋见,与皇太子宴饮博弈,博奕中双方发生了争执。吴太子出言不逊,有失恭敬,根本不把刘启看在眼里,还一时嚣张跋扈。皇太子大怒,拿起“搏局”的棋盘直接掷击对方,竟然失手致死人命。汉景帝并非脾气暴躁之人,在当皇帝时,处理问题的手段比较柔和,还出现如此的悲剧,招致“七国之乱”,险些丢失江山。

这里把皇家贵族少年,在游戏时的骄悍与相互争夺的态度描述得十分生动。这是中国古代宫廷因“博弈”(围棋)引发的一则史例,透露出刘启少年时期的特征,也看出围棋是受历史上皇权统治者的爱戴和推存。

(3)

下围棋被封官的陈遂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年至公元前48年,是西汉的第十位皇帝,汉武帝的曾孙。

西汉时,从皇帝到王公贵族,再到士大夫阶层都会下围棋。

刘询幼年遭巫蛊之祸,生长在民间,因此他称帝后对老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恢复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是西汉史上称得上的一位完美皇帝。

刘询从小就十分喜欢围棋,棋艺尚可。他当皇帝前,有一个要好的棋友,叫陈遂。刘询没事的时候,总爱拉着陈遂一起下棋。刘询为了提高棋艺,提出输赢赌柱,设置奖励和惩罚。说道:“这样我们下棋时就会更加细心,更加认真,一定对棋艺的进长有所帮助。陈遂觉得是个好办法,于是高兴地答应下来。可刘询和陈遂博弈时屡屡告负,还欠下不少赌债。当刘询即位称帝后,不久便将陈遂调任太原太守,并一本正经地颁布诏书说:“任命你担任太原太守,官职高,俸禄厚,可以偿还过去博弈时欠下的债。你的妻子等都可以作证。”陈遂收到玺书后,先是一惊,而后感动不已。陈遂知道自己习惯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如果贸然去做官,定会给皇帝惹来麻烦。于是陈遂给皇帝上书,要请皇帝收回成命。后来刘询接受了陈遂的请求,陈遂继续过上了安稳太平的日子。这就是历史上首位以围棋“博弈”被封官的故事,而且一直流传,也成为一段佳话。

作者:王恭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7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