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如今是快节奏时代,大家接受的信息又多又杂,忘得也快,但今年有两条新闻相信所有人都还有深刻的印象:
年7月11日,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的原型郭刚堂,时隔24年后,终于在公安部的帮助下寻找到了儿子郭新振,父子二人在聊城举行了认亲仪式。
彼时,张译在电影《亲爱的》饰演的人物原型孙海洋,也在为了好友24年努力得来回报而开心。
年12月6日,仅仅4个多月后,孙海洋也在公安部的帮助下与儿子孙卓团聚,新闻再一次冲上热搜。
众所周知,国家对于拐卖人口的打击和补救,力度已经越来越大,因为家人永远是中国人心中最敏感的那道防线。郭刚堂和孙海洋的案子之所以能够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故事都被搬上过荧幕。
很多人也许忘了,年上映的一部《嫁给大山的女人》同样由真实事件改编,并且原型郜(gào)艳敏的经历比起这两个案子更加传奇。她引起的争议,直到现在都仍然有人在讨论,直到现在都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在今天,人们提到拐卖案的第一联想,大多都是儿童,但遭受拐卖命运的妇女同样是极大的、不可忽略的群体。并且妇女和儿童遭遇拐卖的痛苦也是完全不同的。
只说一点便足够震撼人心:年龄小的儿童对于自己被拐卖的命运或许不自知,因此不会反抗。但妇女是自知的,每个被拐卖的妇女都试图反抗过,但没有得救的那些,都是在一次次的反抗、暴力压迫中慢慢消沉认命,或者出现精神问题。
一个人知道的太多,但即使头破血流也无力改变,这是最痛苦的。
郜艳敏是年在石家庄火车站被拐的,那时候她只有18岁,还是个妙龄少女,拐卖她的不是什么流氓壮汉,而是两个看起来和蔼善良的中年女人。年,被拐13年后,郜艳敏却因为成为乡村教师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因此突然间站在了各路媒体的聚光灯下,这段往事也得以昭告世人。
然而,郜艳敏的案子在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
年,媒体的聚光灯已经从郜艳敏的身上离开了8年,这8年里,网络发展迅速,自媒体时代到来。年7月下旬,郜艳敏的新闻再次被人翻出,并在网络上引起渲染大波,但这次和上一次有些不同。
当选“感动人物”那年,人们都在赞扬郜艳敏向命运抗争的精神和留在山村当教师的大爱,仿佛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她是为什么到这个山村里去的。年,网上流传的新闻是“被拐女成乡村教师”,这一次突出了“被拐女”三个字,网友们的正义感,驱使聚光灯再次照向了郜艳敏。
郜艳敏居住的山村非常闭塞,从被拐来,一直到年当选“感动人物”,村子都只有一条出路:一条细窄的羊肠小道。年,这条小道已经能勉强通车,记者们像8年前一样涌到郜艳敏的门口,但没人见到郜艳敏。
郜艳敏躲起来了。
和年不同,这一次郜艳敏并不愿意派和记者们的采访,反而十分排斥。但7月29日午后,当地公安局、教育局、宣传部的人都来到村子里,同行的还有很多记者,这次不得不出面接受采访。这也是她这一次风波中首次露面。
这些人的到访,为的是重新调查年的拐卖案,作为被拐人和买主,郜艳敏和丈夫以及已经80多岁的公公都要接受调查询问。记者告诉郜艳敏,他们这次来,是因为“很多人都想还你一个公道”。
郜艳敏心中只有惊恐和惧怕,独自呆坐在家里,村子里是各路人马和村民们对自己的各种议论声。他们的声音越嘈杂,郜艳敏的心中就越慌乱,最后,她终于忍受不了,在屋里无助地哭了起来。
年,郜艳敏非常愿意接受采访,并且把被拐的细节都说了出来,然而这一次,她却改了口。面对记者对人贩子和买主的问责,郜艳敏说:“当年我是求着公公把我买回来的……”
第二天,郜艳敏发了一篇公开信,信里又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想要平静的生活,希望家人不受到伤害。”
这里的“家人”,指的自然是郜艳敏当时的家人,既包括自己的儿女,也包括当年从人贩子手里把她买来的公公和丈夫。这样的发言,显然是在保护买主。这也让很多偏激的网友“寒了心”,在某些人眼里,郜艳敏似乎应该对这家人深恶痛绝,才能让正义得到伸张。
以上文中被拐儿童和被拐妇女的对比为例,其实说到底,被拐妇女和被拐儿童最大的区别就是一点:自我意识。大多数被拐妇女的自我意识都是清晰的,因此,她们得救后的选择绝大多数也都是回到自己的家庭,最多也就是不追责。
能够像郜艳敏这样为了已经违法的买主说话的,不外乎两种情况:一,买主对被拐妇女很好,被拐妇女和买主之间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二,被拐妇女受到了什么威胁。
然而,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郜艳敏。第一,郜艳敏刚被拐时有过激烈的反抗,即使后来不再反抗,“结婚”多年的丈夫也依然经常对她家暴,她和没文化的丈夫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第二,丈夫只是普通的农民,没有威胁的能力。
当然,以上的举例也不一定都是理性的,因为这样的案子里,人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性时无法条条例举的。
但是通过郜艳敏案件年的这次风波,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也都免不了产生一些疑惑:
郜艳敏为何会保护买主?在社会要替她讨还公道时,为何她自己选择了放弃?最初被拐的13年里,郜艳敏为何会成为感动河北人物?最后一点,结合近年的两起拐卖案来看,拐卖案中的买主真的值得被同情吗?
我们先从年那部改编自郜艳敏亲身经历的电影说起。
在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中,女主角在被人贩子拐卖到大山中,一个老农借钱救下了她,但女主角和老农儿子都以为老农是花钱买了她,因此双方产生了许多误会。女主角几次寻死未果,老农一家人对她悉心照料,又逐渐感化了女主角。
后来,女主角看着山村里没有机会学习的孩子们,心生怜悯,当起了乡村教师。这期间,村里人和老农家人对女主角都非常好。不久后,女主角的家人和男友寻来,要接她回去,但看着那些孩子,女主角松开男友的手,选择了留在山村。
这部影片的评分很低,原因之一,或许就是生硬的情节转折。但影片毕竟要上映,为了能够上映,剧组只能在郜艳敏的故事基础上做一定改编。艺术脱胎于现实,但现实往往更加震撼人心。那么真实故事和影片讲述的美好故事有哪些出入呢?
一,郜艳敏的公公买她的意图很明确,就是买个儿媳妇回家。
二,郜艳敏被买下后试图逃跑等反抗行为,不是误会,就是想逃走。
三,村里人和公公一家对郜艳敏并不好,丈夫对待郜艳敏最好的时候,就是不会对她家暴。
四,郜艳敏回过娘家,但娘家人从来没想过来接她。
仅从这几点看,郜艳敏的被拐经历无疑是非常痛苦的,那她后来为什么会保护买主呢?这其中有许多细节,只能从年她被拐时说起。
郜艳敏出生在河南许昌的农村,家庭也十分贫困,但父母还是坚持让她读完了初中。郜艳敏从小就喜欢读书,成绩也很好,但初中毕业后,为了家里的两个弟弟妹妹,她还是选择放弃学业,外出打工。
郜艳敏是年离家打工的,那时在河北蠡县的一家毛线厂工作。年农历五月初,端午节前不久,正值农忙,郜艳敏准备回老家帮父母收麦子,于是来到石家庄火车站。
火车站人潮汹涌,声音嘈杂,郜艳敏挤在人群里安静地排着队,两个看起来挺和蔼的中年女人似乎也要买票,挤到了郜艳敏旁边。郜艳敏没在意,只是接着排队。那两个女人站住脚后,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说的是找工作的事。
郜艳敏刚出社会,对工作很在意,耳朵也尖,就仔细听她们聊的内容。那两个女人似乎也察觉了郜艳敏的注意,于是跟她搭起话。她们很热情,说话也耿直,因此郜艳敏没什么防备。据这两个女人所说,唐县有个工厂急需工人,待遇很不错。
郜艳敏听着听着,有些心动,那两个女人也察觉到了,于是十分热情的说可以带她一起。就这样,郜艳敏跟着她们走了。但刚刚上车,郜艳敏就发现了气氛不对劲:那两个女人寸步不离地跟着她,无论去哪儿都要被管着。
这时,郜艳敏心中才忽地冷了下来:自己被拐卖了。
郜艳敏想过逃跑,但那两个女人看管得很紧,根本没有机会。郜艳敏只能被他们带到了唐县。到了唐县,她们又把郜艳敏带到了三个男人面前,当面把郜艳敏卖给了这这三个男人。落在了男性人贩子手里,18岁得郜艳敏更加没法逃脱。
这三个人贩子把郜艳敏关进一间小黑屋,空间完全弥补,无法逃脱。关押期间,其中一个人贩子闯进小黑屋,二话不说,把郜艳敏的衣服扒光,实施强暴,而后又继续关押。郜艳敏受不了这样的侮辱,曾在黑屋里试图自杀,用头撞墙,撞出了血,但没死成。
人贩子后来看到郜艳敏受伤的头,平静地说:“你要是死了,我们把你扔了,你就会被狗吃掉,活下去,至少你爹妈还能知道你活着。”
本就心灰意冷的郜艳敏听到这话,心一下子掉到了谷底。她知道自己只要关在这里,就再也没有机会反抗了。幸运的是,不久后,郜艳敏后来的公公就找了过来,用元,把郜艳敏从人贩子手里买走了。
被买走为什么幸运呢?因为对于郜艳敏来说,重见阳光,也就意味着还有一丝丝回家的可能。
然而,跟着公公到了村子里时,郜艳敏的心再次凉了。公公家在河北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位于太行山脉深处,极其偏僻,四面环山,山上都是乱石杂草,破败荒芜。村子连接外界的唯一一条羊肠小道,仅够人行走,自行车通过都有些困难。
在村子里住了几天后,郜艳敏又听说了另一个消息:这个村子有30多名妇女都是从人贩子手里买来的,而整个村子才只有不到人。落到这里,不就是等于上了“贼窝”了吗?郜艳敏彻底绝望了。
但即便如此,郜艳敏还是没有向命运屈服。被拐到下岸村的第一年,郜艳敏用尽了一切办法反抗。他曾经趁着丈夫和公公不注意,试图逃跑,但这样的村子肯定有人通风报信,还没跑远,丈夫就追了上来,回家后把郜艳敏痛打了一顿。
逃跑不成,郜艳敏只能用性命相逼,她自然拿公公和丈夫没办法,只能用自杀威胁他们,但不是被劝下,就是没能死成。郜艳敏试过吃老鼠药,试过跳河,但村里人似乎早已见怪不怪,每次都能把她救下来。
年仅18岁的郜艳敏,在这样的生活里,心底仅存的希望也日复一日的被磨灭了。
年,公公一家见郜艳敏不再反抗,似乎放下了心,难得的允许郜艳敏回家探亲,但要由丈夫陪同。郜艳敏心底已经熄灭的自由之火又重新燃了起来。她下定决心,回到娘家后一定不再跟着丈夫回来。
既然得到了回家的机会,为什么郜艳敏后来还是回到了下岸村呢?
郜艳敏被拐后,人生有两次转折点,第一次就是因为她的父母。天下父母哪儿有不爱子女的?其实郜艳敏失踪后,她的父母就开始寻找,但因为家庭贫困,思维也局限,只能干着急。被拐一年多时间,郜艳敏的母亲哭瞎了双眼,父亲头发全白了,还落了一身的病。
可是,跟着丈夫回到娘家后,郜艳敏私下找到母亲,说了自己不想再跟丈夫回去的想法,母亲却哭着反对了。郜艳敏的母亲也舍不得见到女儿是这样的命,可用她的话来说,郜艳敏不回去,丈夫家就是人财两空,况且郜艳敏已经嫁过人,即使回来也不好再嫁。
这样的道理放在今天看简直是笑话,但在那时候,郜艳敏的父母,一对朴素的农民,心底确确实实是这样想的。对于他们而言,对方也是农民家庭,借钱买了女儿,不容易。另一方面,如果回来,不见得比跟着他们家好过。
这是郜艳敏心中最后一次希望,但这份希望被她亲生母亲亲手熄灭了。
不久后,郜艳敏跟着丈夫回到了下岸村,从此过上了与被拐到那里的其他女人相同的生活。她学着说当地方言,平时尽心尽力给家里做农活,照顾老人,伺候丈夫。尽管丈夫依然时常对她家暴,但她也免不了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命。
然而,后来的转机是郜艳敏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
年,因为位置偏僻,是穷乡僻壤,下岸村的村小一个老师都没有,但孩子们需要学习。不得已之下,村里人只能自己解决。但村里都是农民,读完小学的都没几个,能找谁呢?这时候,初中毕业的郜艳敏成了最好的人选。
此后的郜艳敏就正式成为村小的代课老师。在灰暗的人生中,孩子们纯真的眼神也确实给了郜艳敏很多生活的力量。下岸村思想封建,又穷又偏僻,大多数人早年辍学,在家做农活,放羊,就这样过完一生。男孩子长大后,就像自己丈夫一样买一个外地的媳妇回家。
郜艳敏看着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内心深深触动,她不愿意看到这些男孩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也不愿意这些女孩像自己一样。
农民想要踏踏实实走正道掌控自己的人生,只有多读书。
因此,郜艳敏在学校里对孩子们倾尽了所有的感情和心血,自己也找到了生活的目标。不久后,郜艳敏怀孕,生下孩子后,当年那个18岁被拐的少女已经成了一个母亲。自己的孩子,和村里的孩子,逐渐抹平了郜艳敏内心深处的伤疤。
久而久之,作为村里唯一的老师,郜艳敏的生活也慢慢好转一些,最明显的变化是,村里人对她都有了些尊敬,丈夫也不再动不动就打她了。
年,郜艳敏被拐后的人生迎来了第二次转机。
这一年,在政府的领导下,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装了电话,这也意味着原本闭塞的村子和外界的联络畅通了。因此,这一年有许多被拐来的女人都逃离了下岸村。郜艳敏的这份希望,早在年就熄灭了,也没有太在意。
但是,同样在年,曲阳县的农民摄影家刘向阳在深山中走访时遇到了郜艳敏,并且完完整整地听说了她的故事。这个和代表着外界的摄影家,把郜艳敏的故事带出了下岸村,甚至带出了曲阳县。
不久后,各路媒体的记者开始造访这个闭塞的山村。郜艳敏也非常欢迎这些记者的到来,她的想法很淳朴:记者们把自己的故事报道出去,就会有更多的妇女避免走上被拐卖的命运。
但媒体想要突出的是她当乡村教师的经历,这段转折后的经历,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于是郜艳敏不厌其烦地对着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话筒,一遍遍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下岸村的村小也因此受益,社会各界对学校捐款捐物,孩子们教育条件改善很多。
年,郜艳敏被评为“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奖”,她的故事也被搬上荧幕。同年,郜艳敏成为中共预备党员,最后在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年,郜艳敏又获得了“最美乡村教师”的称号。
这一切乍一看都没什么问题,一个遭受了命运折磨的女人,心中怀有大爱,为了乡村教育尽心尽力。但仔细一想,就能看到一个致命问题,人们似乎刻意忽略了郜艳敏的故事震撼人心的前提:她可是被拐来的。
因此,面对那时候纷至沓来的各路媒体,有人比郜艳敏和村民们更紧张。村小唯一的老师只有初中毕业的学历、一个村子有30多名妇女是被拐来的……这些都是紧张的源头。
此前曝光出郜艳敏经历的摄影家刘向阳因此丢掉了饭碗。县教育局也给下面提示,让郜艳敏“不要乱说”。很长一段时间里,下岸村外面都有人把守,甚至连央视的记者都进不去。后来有的记者想采访,是提前给郜艳敏打电话,郜艳敏让他“半夜来”,“就说是娘家的亲戚。”
年9月,新学期开始后,郜艳敏多了一位同事,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不知道的是,这个同事最重要的任务其实不是教学,而是注意来访的记者,及时向镇里汇报。同时,村民们也为着郜艳敏给村子带来的“坏名声”耿耿于怀。
但即使如此,那时候的郜艳敏依然愿意接受记者们的采访,为什么年时不但抗拒采访,还要帮自己的买主说话呢?
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这一点和郜艳敏选择留下来当乡村教师的理由一样。截至年,郜艳敏的消息仍然是在做代课老师,说明她打心底把这件事当作了人生的事业。郜艳敏不希望这些孩子走上村子里老一辈人的老路,所以自己有了对村子的责任。
二,一个假好人,为了标榜、伪装自己,每天做一件好事,但做了一辈子,那就是个真好人。郜艳敏和买主一家经过了几十年的相处,早已经千丝万缕无法脱离。
三,认命了。
对于第三点,我们可以联系今年的两个拐卖案来看。郭刚堂找了儿子24年,孙海洋找了儿子14年,从一个青年人,变成了中年人。他们没有认命,所以一直在找。但他们和孩子重逢后,两个孩子都选择了回到养父母身边。
这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孙海洋的儿子找到后,郭刚堂表示过,他和孩子之间的隔阂已经无法弥补了,很怕孙海洋和孩子也这样。一个孩子从小安安稳稳地长大,突然有一对夫妻跳出来说他们才是你的亲生父母。尽管是真的,对于孩子而言也难以接受。
儿童被拐时也许还没有自我意识,但以郜艳敏为例地妇女,则是在难以逃脱的绝望的生活里,一点点磨灭了希望,等到给买主生下孩子,最后把自己和买主绑在了一起。
很多时候,寻找亲人的人用尽毕生心血,就是因为不认命,但被拐的人遭遇了人生磨难,在一次次反抗或者逆境中,变得逆来顺受,认命了,这是最难以接受,但也最容易发生的结局。
所以,年面对记者时,郜艳敏说了这样一段话:
“大家的想法很好,但是我还能回到21年前吗?回不去了,什么都改变不了。我觉得应该去抓人贩子,但是现在事情的矛头好像指向了我和家人。感觉又一次揭伤疤,往伤口上撒盐。时间没法倒流,这个伤疤谁也不能抹去,只能带到死。”
郜艳敏用一生在忘记当年被拐卖的事情。郜艳敏忘了吗?其实不见得。她只是尽量让自己轻松一点。那时候郜艳敏的女儿放假回家,她总要去车站接,她说:“女儿今年18岁,我被拐卖那年也是18岁。”
年7月29日,郜艳敏的事在网上再度爆出以后,公安部打拐办主任在网上发了这样一段话:
“对受害人应当救助,人贩子必须严惩,买主也必须追究刑事责任,不能纵容拐卖、同情买主。”
现在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拐卖案中的买主值得被同情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成为丈夫、养父、养母之前,首先是买主,是进行了违反活动的人。买卖同罪,买主不值得被同情,但人性是复杂的,人们为了匡扶心中的正义,不应该给本来就受过苦难的被拐人强行再套上一副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