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保定地区的抗辽英雄杨六郎写乎

作者:刘娟

一、六郎随父抗辽

可以说,我们这代人是从小听着评书《杨家将》与《岳飞传》长大的。而在我们保定以及河北、北京,有关杨六郎的传说遍地开花,在人们心目中他是抗辽英雄,一门忠烈。

都说燕赵自古多豪杰,而我的家乡保定,更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无数的历史名人曾在这块热土留下足迹,而六郎杨延昭无疑是一位重要人物,为保定的历史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杨六郎,并不是评书与小说《杨家将》中所描述的那样,是杨业的第六子,而是叫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杨家将》中杨七郎的原型是另一位抗辽名将杨嗣,但不是杨业的儿子),因在与辽军的作战中勇猛顽强,辽国人对他又敬又怕:“契丹惮之,目为六郎。”据考证:“古代往往以天上的星宿比拟世间的正面人物。契丹称宋为南朝、南国,因而他们赞扬杨延昭为南斗。南斗六星在宋初已成习惯语,这样,久而久之,就直呼为六郎了。”

(以下为一组《忠烈杨家将》图片)

六郎自小就是个寡言的孩子,父亲就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以父亲为榜样,经常一个人玩儿“将军和士兵”的游戏,有人说“优秀的人都不合群”,这话用在六郎身上最恰当不过。父亲杨业见他有些天分,便有意培养,闲时就给他讲一些带兵打仗的故事。六郎15岁时,便随父亲上战场,杨业作战时也把他带在身边,锻炼他的胆量。一段时间之后,父亲见儿子表现出色,非常满意,便在抗辽战斗中让他独立担任防守任务,考验他的谋略,六郎不愧为将门虎子,每一次都英勇作战,名声大震。

29岁那年他随父出征任先锋,率军攻占朔州,六郎一马当先,不幸被敌箭射穿手臂,他竟然折断箭头继续杀敌,极为勇猛,辽兵惧其威名,“闻声惊怵避之”。

二、六郎受命守保州

公元年7月,杨业在一次与辽军的作战中因失去后援,寡不敌众被俘,辽军将领敬其是个英雄,欲招降,杨业不愧是真豪杰,他誓死忠于大宋,绝食三天而亡,噩耗传到朝廷,宋王大惊,举国悲痛。

六郎杨延昭安抚家人,守孝三年,后接替父亲肩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出任保州(现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职位相当于今天的保定市市长兼公安局长。

六郎尽职尽责,战场上同士兵甘苦与共,所得赏赐全部分发下去,得到将士们一致的拥护和爱戴。

景德三年(年),因御敌有功,六郎升任保州防御使(从五品),不久又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连任9年,是辖境包括今天津、河北容城以南,白洋淀、武邑、清河以东,山东武城、无棣两县地区的战区副司令,可见朝廷对六郎的倚重。

杨六郎守边多年,与辽军作战有勇有谋,曾提出“契丹顿澶州,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瓢掠,率在马上。愿饰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的制敌策略,可惜未被采纳。

三、六郎镇守倒马关

倒马关,顾名思义,因古时战马到此摔倒而得名。它坐落于河北唐县西北与涞源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山路险峻,历史悠久,是内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关于倒马关的来历,这里边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一次六郎率军与辽兵作战,敌军溃败而逃,六郎紧追不舍,至一座山下。眼见着辽兵要凭借山势逃跑,六郎心想“不好”,搭弓放箭,对准辽兵的头目射去。本来命中率颇高的六郎这次却射偏了,箭簇“嗖”一下射进岩石之中,敌人惊出一身冷汗,撒丫子就跑。没有射中敌首的六郎颇为懊恼,挥鞭猛抽马屁股,战马疼得仰天嘶鸣,腾空而起向前玩命狂奔截住辽军的退路,直杀得辽兵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敌人领教了杨六郎的厉害,心有不甘便设下圈套前去挑战。六郎不知是计,带兵前来,双方战在一起。刚打了几个回合,辽兵掉头就跑,是想引六郎进入埋伏圈生擒于他。六郎欲雪前日之耻,紧随其后,眼看就要中计,却不料“神人自有天助”,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石中间还有一道裂缝,战马正撒着欢飞奔,哪料到有这么一出,马腿一下子就被卡在石缝里动弹不得。

战马进退不能,急得嗷嗷叫,六郎急中生智大吼一声:“倒!”战马惊厥,拼命一蹦,竟然从石缝中挣脱出来,然后驮着他掉头拼命跑回大营。六郎正在懊恼,却得到探子禀报,方知前方有辽军布置的陷阱,专等他上勾。六郎和众人谈起刚才的事情,大家无不赞叹老天显灵,幸有灵石挡路,六郎才躲过一难。

此后,人们就称六郎把守的这个关口为“倒马关”,夹住马腿的那块巨石为“夹马石”。

四、六郎智守瓦桥关

在保定,一直流传着“杨六郎智守三关”的故事,三关,是指雄县的瓦桥关,霸州的淤口关和益津关。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瓦桥关。

瓦桥关是“雄州八景”之一,是北宋抗辽名将杨六郎镇守三关时修建的古栈道遗址,宋辽时期的古战场,战道(地道)自雄县东延至霸州、文安、永清,绵延数十里。

杨六郎把守边关固若金汤,辽军久攻不下,便心生毒计买通潘美,让他向宋王进言,谎称辽国欲与大宋议和,两国从此修好,互通边贸,宋王听信谗言下旨让六郎班师回朝。六郎立志击退辽军收复失地,接旨后悲愤不已,抗旨不尊。昏庸的宋王一气之下断了六郎部队的粮草,两个多月过去了,城中“弹尽粮绝”,战士们含泪杀掉老弱的马匹果腹,最后不得已吃起野菜和树皮,由于天气炎热,很多人染上了疾病,六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愁眉不展之际,一日,他看到一只正在抽丝结网的蜘蛛,忽然计上心头,连忙召集将士们商议,一面派部分体质尚好的士兵绕道山西找寇准筹粮;一面命全军士兵在瓦桥关升起帅旗,日日操练,大造声势。

他还命人割芦苇、编苇箔,把自东向西的18个大土台团团围起,远望去就像18个巨大的粮仓。他让骑兵围着粮仓来回奔跑,腾起遮天蔽日的沙尘,并让士兵昼夜高喊称粮食的号子“一斗、二斗、三斗……”,此举就是为了迷惑敌人,让辽军以为他们有丰富的粮草储备。

不仅如此,他还率领士兵修筑工事,开挖一条横贯东西,高三丈、长百里的“六郎堤”,彻底切断了辽军南侵的去路。

就这样,杨六郎冒着被饿死的危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一场阴谋,牢牢守住了瓦桥关,“不战而屈人之兵”。

五、六郎之死

大中祥符七年(年)正月,呼啸的北风卷起漫天飞雪,天地一片苍茫,病榻上的杨六郎眼神中透着绝望,他看不到外边的景象,却听得到狂风的嘶吼,悲从中来,捂着胸口剧烈地咳起来,霎时,一口鲜血从口腔喷出,家人还来不及为他擦拭,一生英勇的杨六郎便含恨离开了人世,享年57岁。

他不甘啊,英雄应该战死沙场,可他在高阳任上长达9年的时间却只能默默地操练兵马,而不能上阵杀敌……

大中祥符二年(年),契丹内乱,六郎得知消息内心狂喜,这是收复幽燕失地的大好时机,可昏庸的宋真宗听信谗言,降罪于忠心耿耿的寇准,起用投降派王钦若为宰相,这令六郎统兵征战、痛击辽军的雄心抱负成为泡影。

与此同时,本就郁郁寡欢的他竟然发现自己的部队已被孤立,并无端遭到朝廷的怀疑和全方位的监视,宋王甚至命令他“勿伤北朝人骑”,只能在保州地带活动,这令他羞愤难平,忧郁成疾,终至“壮志未酬身先死”……

噩耗传来,百姓无不痛哭失声。当他的棺木被运送南下的时候,河北沿途百姓目送英雄离去,想到痛失家园,生命财产不保,悲痛欲绝,哭声震天。

杨六郎带领他的将士们,在保州浴血奋战18年,如今含恨离世,怎不令人心痛,他如何向九泉之下为保卫国土而失去生命的将士们交待,他如何向九泉之下的父亲交代?

史料记载杨六朗智守遂城,泼水成冰的故事,在保定民间更是演绎得淋漓尽致;崇尚英雄的老百姓,更是赋予杨六郎传奇色彩。

比如,六郎三箭定乾坤,烧车淀里战韩昌,六郎大战祁家桥,收孟良焦赞……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是爱国诗篇,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保定人。

杨六郎戎马一生,病故边关,令人悲痛。他爱兵如子,智勇善战;他身先士卒,号令严明。他和将士们镇守河北边关20余年,威名远播,得知他的死讯,契丹人也不禁向杨六郎举哀致敬。

愿我们牢记历史,守护自己的家园,好好生活,便是对曾经守卫这片热土的英雄最好的回报……

刘娟,笔名拂尘,现居河北保定,保定市作家协会会员。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